近日,发生在银行的几则新闻,触动了人们的神经。823日,一位网民发布微博称,82高龄的母亲去银行领取18年前的存款,却被告知“超过15年的存款单就不好承认了”。而后,该行也通过微博对此事作出回应,称相关负责人已上门向客户致歉,将对客户存单进行兑付。并表示只要是真实、有效的存单,且确认该存单确实尚未兑付的情况下,不存在“有效期”的说法。

  此类有关高龄存单的新闻出现也并非第一次了。但不一定像这位储户这样幸运。

  201312月长沙县一居民拿着1958年的一张26元存单到信用社支取,时隔55年,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这存款无法兑付,原因是年代久远,而且他们经历了多次改制。如果一定要取出这26元钱,还得先查历史账户再说,弄不好还要缴纳小额存管费用。

  同样是去年,湖北丹江口的一对夫妇拿着1989年的一张1000元存单到银行支取,遇到了同样的遭遇,他们去银行取钱时,却被告知存单已失效。1989年,他们在银行办了这样一份业务,他们拿出2000元积蓄存入当地某国有银行办理两张存单,上面写明24年到期后本息共22万元。

  高龄存单之所以能够触动社会的神经。就是百姓认为把积蓄放在银行,是他们心目中最安全的地方,但这个“最安全”的地方,却难以经受高龄存单的考验。直接触动的,是储户的安全感,这根最敏感的神经。

  这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

  “我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高龄存单,也确实也没有想到过。”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点的工作人员确实有苦衷。高龄存单,往往员工们没有见过,确实不知如何处理。

  记者注意到,这些不能兑付的存单,大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规律,就是找不到底单或原始记录了。

  在普通储户看来。既然承认存单是真的,银行就应当立即给顾客兑付成现金,至于银行系统里有没有记录,是否找得到底单,那是银行的问题,储户毕竟不熟悉银行的内部操作流程,也不懂得操作规范。这些高龄存单,要么无法支取,要么需要储户跑很多趟才有消息,要么见诸报端后银行感到公关危机时才能有结果。

  从客观上来说,这些年代久远的存单,的确面临着技术上的问题。有的存单时间过长,期间利率变化频繁,计算起来很复杂。有的办理开户的银行网点或信用社已经撤销或合并,档案资料查找困难。有的开户人已经故去,信息不全,涉及到继承问题。面对这些可能,显然不是营业机构在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

  记者就这一现象咨询了法律界人士,他表示,“拒绝兑付存单,应该是一种违约行为。”储户到银行存款,领取存单,也便视为与银行订立约定。即便业务出现变故,应当及时与储户沟通,而不是若干年后,储户到银行支取时,才告知存单难以兑付。

  还要看到,年代久远的存单,内容往往是手写的。既没有严谨细致的防伪措施,也没有系统详尽的档案记录。无疑为存单的鉴别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存单虽然年代久远,但是权责关系并未改变。不论如何,存单的一方不能因为所谓的存单“过期”而不履行义务。

  所以,不管存单是否高龄,不论规则是否变更,不应该是单方说了算。

  这是一种诚信文化的体现

  在更深一个层面上讲,这是从业者上是否尊重契约,是否讲求诚信的体现。

  一位领导同志曾经提出了金融业的风骨和柔情。他说,“银行”一词源自意大利语 “Banco”,即“长板凳”。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银行家们在长板凳上进行交易。“坐在长板凳上的人”就是最早的银行家。如果他经营不善,风险掌握得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把这个长板凳给砸了。于是就出来一个英文字叫“bankruptcy”,这就是破产一词的来源。早在11世纪商业中就已经出现直到今天我们都应“顶礼膜拜”的,就是金融的契约精神:借钱的人必须保证,连本带息全额及时偿还;放账的人相信借钱的人以后有能力、有意愿来承诺自己的债务,这是双方面的契约精神,也是市场上很重要的信任来源。

  这些道理,自然并不新鲜。公众无须指责对方的冷漠与失职,崇尚契约精神,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对待高龄存单支取难的现象,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很多储户在选择银行的金融服务之前,并不了解服务细则,也并不主动去学习,有的存单没有妥善保管,遗失或者遗忘在角落,客观上也会造成支取时的困难。这就很难有效地保护好自身的利益。储户也应该提高金融素养和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这是一次文化营销的好机会

  近日,网传国外一位储户持有的一张百年历史的存单成功得到了兑付。虽然难以证明其事实依据,但却在网络上起到了不小的影响,这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诚信经营的向往与赞叹,以及对国内银行再提高服务水平的迫切期待。

  2009年,山东省一位老人找到祖父遗留下的一张1958年的存单,面额243.74元。其所在乡镇农村信用联社的工作人员最后经过十几天的查询和计算,最终确认这张存单应兑付本息共1462.51元,这种诚信、敬业的精神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人不死,债不烂。任何债务都应当以诚信为本。不管是公司或企业,都应当重视信誉,以诚信为本。就像这张存单,存单能否兑付,是考验从业者的一道难题,也是体现信誉,赢得良好声誉的机会。

  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更多的,已经兑付的高龄存单没有被发掘和报道,而不能兑付的现象仅仅是个例。面对高龄存单,“不能兑付”回答令人心寒,有些储户对银行业务不了解,法律意识淡薄,也着实令人担忧。其实,拒绝兑付,不一定是聪明的做法。兑现高龄存单,也未必是吃亏的生意。在信息发达的当代,拒付的消息会不胫而走,而兑付的美谈会有口皆碑。小小的回答,可能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依法、及时、合理地兑付高龄存单,给客户带来的是无限的信任,赢得的是称赞与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