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京剧》宣传画 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
谈到“京剧”,相信“家”人都不陌生,甚至不少“家”人都能随口唱上两句。因为,也许小时候我们知道的不少历史知识,都是来源于《群英会》《定军山》里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更遑论在那个特殊的年月,“样板戏”曾是我们唯一的娱乐方式;到如今,还有不少老同志都把学唱京剧当作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京剧,从1790年徽班进京至今的两百余年间,从一种地方曲腔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国粹”,而且作为一种曲艺形式,它从来都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的诞生与发展,正赶上了中华民族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家局势一变再变,京剧亦随之而变。20世纪初,梁启超、陈独秀主张戏曲要为政治服务,要能改变世俗民心,能改造中国人为新人;抗战时,京剧舞台为炮台,艺人用京剧襄助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改戏、改人、改制”成为主流,尤其是1964年开始的“京剧革命”,停唱历史剧等传统剧目,把“革命现代京剧”打造成“样板戏”,京剧只剩一息尚存。改革开放后,京剧虽然短暂复兴,但是由于观众分化、经费短缺、后继乏人,传统戏曲,进入了一个落寞的时期。
各位“家”人,您与京剧有怎样的故事?您周围的京剧与剧团是怎样的生存状态?您认为京剧对于我们还有什么价值?京剧的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