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多少革命先烈和前辈,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集合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奋斗不息,甚至流血牺牲、义无反顾。而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对如此久远的历史已经淡忘了,在我们党进入执政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缅怀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让革命的红旗世世代代传下去,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在此,我愿再次回顾我的父亲刘白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段革命历程,进一步领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我的父亲1913年出生,安徽省凤台县人,1985年去世,曾任铁道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1936年秋在蚌埠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去皖北地方小学教书。当日本侵略军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掀开了全民族抗战的新篇章,延安成了中华民族抗战图存的希望。1938年2月,父亲从家乡辗转到达陕北,参加了我党举办的安吴堡青训班,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青年转变为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战士。1938年5月,党中央指示在山东要放手组织人民抗日的武装力量,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必须建立我党我军独立自主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4月父亲被派往八路军主力部队,进入山东境内滨海南部地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经过一年多激战,1940年1月八路军东进支队二大队和陇海南进支队三大队解放了被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控制的重镇南古庄,并以此为立足点,在沭河东岸展开活动。当地群众亲眼看到八路军打日寇、打汉奸,保护人民,秋毫无犯,深受感动,不少青年要求参军。父亲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三大队政治处主任,把新入伍的青年学生组成宣传队,演抗战戏剧,唱抗战歌曲,宣传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宣传毛主席的游击战和持久战的思想,讲统一战线政策。不仅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也激发了地方士绅名流的爱国热情。
1940年7月,父亲受党委派离开了主力部队,到苍(山)马(陵山)办事处(先后改为苍马县、临沭县),任中共苍马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苍马办事处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刚一诞生就使敌人惊恐万状,日伪顽匪勾结共同对付共产党,企图把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扼杀在摇篮里。面对恶劣环境和严峻考验,父亲团结带领办事处和工委一班人,采取了整军措施,把已有的三支抗日武装和办事处自身武装实行统编,集中组成苍马游击大队,父亲任大队长兼政治部主任,由于加强了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在斗争中锤炼队伍,迅速提高了战斗力。
1940年夏秋之交,国民党顽固派调2500余人的兵力,从东、北、西三路进攻根据地。地主和土匪武装也疯狂袭击我基层政权,暗杀抗日干部。父亲率领苍马游击大队奋起抵抗,几经血战,根据地仅剩南北不到9公里,东西不到2.5公里,在危急关头,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二大队赶来增援,他们发挥了主力部队的作用,在苍马游击队的配合下,保住了这块弹丸之地。父亲带领苍马办事处的同志,掩埋好牺牲的战友,抓住有利时机,加速了扩大根据地的步伐,建立了八个区委、区政府。1941年8月上级决定苍马办事处改为临沭县政府,父亲被群众投票选为临沭县第一任县长。苍马工委也改为临沭县委,父亲任县委书记。1941年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老四团开到了滨南地区,驻守在临沭县。这支主力部队和我党领导的地方武装紧密配合,成为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支柱。1942年9月各据点日伪军700余人,由日军三十二师团二二一联队小林大队长指挥,分两路向临沭县岌山区进犯,八路军老四团以两个营的兵力投入战斗,我父亲组织县、区武装和村民兵积极配合,将扫荡之敌击溃,日军大队长被当场击毙,日伪军死伤90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三次报导了这一胜利消息,滨海专属嘉奖了临沭参战民兵。郯城战役,临沭县组织万名群众破袭临郯公路,动员千余民兵抢运大批粮食物资;醋大庄围困战临沭县大队和一千多民兵围困醋大庄日伪据点达一年之久,创造突出战绩。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临沭地方武装,多次主动出击,保卫根据地人民抢种抢收。随着地方武装的不断扩大,武器弹药不足成了影响战斗力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父亲举办了爆破技术训练班,培训了民兵骨干和区、村干部。以后各区爆破培训班先后开课。土地雷的研制爆破技术在解放区得到普及。土地雷埋在道口桥旁,安在门前窗后,使敌人一踏进根据地就提心吊胆。为粉碎日伪的“蚕食”,父亲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提出的“分秒必争,寸土不让”的原则,做到只要敌人在根据地设下据点,县大队、区中队、民兵就坚决把它拔掉。遇到鬼子伪军大“扫荡”,父亲就组织县政府干部化整为零,带领群众一起反“扫荡”。1943年夏,日伪军两千多人对临沭县委和军分区实行“拉网”战术进犯,都因父亲和军分区领导得到情报,提前组织行动,使群众安全转移。
1942年4月的一天,山东省委组织各区县党政军干部几百人,在临沭县朱樊村听取刘少奇的重要报告,父亲作为临沭县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少奇同志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详细论述了根据地开展“双减”(减租减息)斗争的重要意义和在“双减”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争取地主”的方针政策。听了少奇同志的报告,父亲明确了方向和任务,受到了极大鼓舞和教育,随即在山东省委领导下,在临沭县开展了“双减”斗争试点工作,组织县委和县政府的干部组成工作队,分头到各区、乡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八路军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同志,也组成工作队参加临沭县的“双减”斗争试点。在“双减”斗争初期,父亲了解到由于投靠日伪的地主威风没有打掉,群众心存顾虑。工作队抓住典型,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处理了罪大恶极的不法地主。父亲还亲自签名批准逮捕法办了一个血债累累的伪村长,在当地震动很大。还有一个恶霸地主,暗地大搞祭祖活动,威胁同姓农民。农救会向县委反映后,父亲立即前去召开群众大会,批判他的反攻倒算罪行,农会干部带领群众冲进祠堂,开展说理斗争,打掉了地主的嚣张气焰。对于利用武装,投靠日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恶霸地主,工作队经过细致耐心的发动,召开了斗争大会,方圆百余里的农民都来参加,有的抱着被地主害死的亲人灵牌,披麻戴孝上台控诉,泣不成声。由于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诉苦活动,燃起了贫苦农民的满腔怒火。县委抓住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大好时机,在各村组织起自卫团、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识字班、儿童团,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把农民群众从封建思想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同时,在斗争中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改造村政权,树立贫雇农在村里的优势。根据地很快实行了“二五”减租(减原租额的25%)和分半减息(减年息一分五厘,债务付息达原本一倍者,停息还本;付息达年本两倍以上者,债务消除)。“双减”斗争使佃农分到了粮食,雇农增加了工资,他们一心一意拥护民主政府,民主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生了根。到1942年下半年,全县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减租减息,老百姓在党的工作中得到了实惠,见到了光明,男女老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抗日救国热情空前高涨,促进了人民武装的发展。到1942年底,全县各级政府有武装人员867人,民兵11314人,有步枪1589支,民兵人数已超过全县人员的3%。
父亲在临沭县工作期间,正是日寇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艰难时期,给根据地军民造成极大的困难,不少地方缺吃少穿,部队的供给有时连“糁子(野菜籽)煎饼就煳盐”的生活标准都难以保障。因此,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保障政府和军队供给,是摆在抗日民主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942年党中央向根据地发出了“咬紧牙关,渡过最困难的两年”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临沭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全县各级党政军机关带头行动,父亲带领县委一班人开荒地八亩,种上棉花,当年亩产皮棉50多斤。同时还将县区乡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到村户,发动农民群众搞生产,帮助群众订“安家计划”。让群众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成互动组,变工种田。这种协作提高了劳动效率,夺取了粮食大丰收。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典范,如种出地瓜最大的九斤多重的地瓜大王,皮棉亩产超百斤的植棉能手,一人一夜纺出一斤棉线的纺线能手等,都被评为县级劳模。父亲在劳模表彰大会上,给他们披红戴花,奖励耕牛农具。还组织临沭县劳模事迹报告团在全县介绍经验,举办展览,推广了全县开展生产自救的经验。这些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当时高粱亩产达三、四百斤,小麦亩产二、三百斤,谷子亩产四、五百斤,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奇迹。父亲还根据当地实际需要组织力量办起了轧花厂、造纸厂、卷烟厂、鞋厂,成立了油业合作社,织布合作社,大集镇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小村庄成立了供销社,集市贸易十分活跃。政府制定了贸易税收政策,促进了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的物资交流。经济的发展,使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基本满足了全县乃至驻县滨海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的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打破了敌人对我根据地的封锁,当时部队和县区干部的粮食供应有三分之一的细粮,每人每天还供应五钱油、五钱盐、一个菜,每周每人有半斤肉,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还有两块钱的津贴。部队指战员冬有棉衣、夏有单衣,会抽烟的每月发一条纸烟。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基本能吃饱。
临沭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受了腥风血雨的战争考验,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天天壮大和巩固。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已经绝迹,群众家的粮食自给有余,社会秩序安定,许多村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军烈属地位很高,年年都能得到政府的慰问和优待。县里确定每年的春天组织农民参军,父亲以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以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为己任,带领干部在全县广泛宣传报名参军的伟大意义。群众性的参军参战活动非常热烈。全县形成了“兄拉弟,儿别娘,妻送郎,前呼后拥上战场,齐心协力打东洋”的参军高潮。青壮年参军时,父亲带领县委一班人给他们披红戴花,有的骑马,有的坐轿,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将亲人送到部队。到了1943年10月抗日民主政权有了更大发展,滨海专署在滨南地区的几个县成立了滨南行署(亦称滨海第二行署),父亲也从临沭县调到行署,担任了行署主任。1944年农历正月临沭县的拥军月期间,以临沭县为中心的滨南拥军大会上,与会2万多人,会上有392人“跳台”(到台上)报名参军,成立了滨南军区“白涛营”。至3月初全县参军运动结束时,参军总数为1099人,完成任务的366%。
七十年前父亲在临沭县这块热土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起以武装斗争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旗帜,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身先士卒,始终牢记为劳苦大众谋福利,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真心实意地参加抗日战争,直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今天,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精神,坚定不移地团结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抓住机遇,为实现党的和平发展,富民强国的目标而团结奋斗。
刘沭东 铁道部休干局 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