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为人体的中轴,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及1节骶椎和1节尾椎组成。脊柱的椎体与椎弓围成椎管,中间容纳脊髓,脊髓发出的神经根从椎间孔传出。椎体之间有椎间盘连接。

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周围为纤维环,中央为髓核,在上述纤维环和髓核的上下有软骨板,三者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具有高度弹性及活动度的整体。椎间盘含有胶原蛋白、多糖和水分。人体的椎间盘发育到25岁成熟,在30岁以后黏胶状髓核逐渐脱水,开始走向衰老,这一过程为椎间盘退变过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因是由椎间盘的退变所致,由于椎间盘活动度大,椎间盘的退变及反复的轻度损伤或一次较重的外伤,致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方或侧方突出,突出椎管和椎间孔时,可产生神经压迫症状,导致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诱发主要因素是腰部负担压力的增加,突然使腰部负荷加重,如腰部突然旋转、腰外伤等。此外,咳嗽、打喷嚏、屏气、便秘等,也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另外临床上见到的还有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椎体型椎间盘突出症、单纯腰痛性椎间盘突出症等,它们的损伤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也各不相同。

一、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下腰椎(指腰3 椎以下的椎体)活动度大、承重度大,促使椎间盘劳损重,退变快,腰椎间盘突出有90%发生在上腰椎。临床症状的产生是硬膜囊、神经根受刺激,挤压或牵张产生出血、炎症,从而使敏感度增高产生疼痛,症状有:腰背钝痛,平卧减轻,站立时加剧。个别神经根受压缺血,发生腰部痉挛性疼痛,发病急骤,突然难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肢体疼痛麻木的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的部位,下肢放射疼多为一侧,由腰部、大腿、小腿放射性刺痛和麻木感,直达脚底。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症状表现为双下肢。由椎管内交感神经受刺激肢体会出现冷感。由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而出现间隙性跛行。根性受损致使可支配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感。由髓核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疼、大小便障碍、甚而失禁、双下肢不全瘫等。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一般症状表现为:间隙性跛行,脊柱生理曲度消失,出现侧弯;压痛、叩击痛、棘突旁伴有放射痛,腰椎活动度受限;下肢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受累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反射改变,腰4脊神经受累时,膝腱反射出现障碍;骶神经受累时,跟腱反射出现障碍。

二、上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症状表现为大腿前方疼痛麻木及膝腱反射障碍。由于上腰椎椎间盘突出(指腰3以上的椎体)可引起高位腰椎神经根受累,股四头肌肌力减弱肌萎缩。

三、椎体型椎间盘突出症  症状以腰背酸痛为主,垂直加压有加重感,一般无根性症状。

四、单纯腰痛性椎间盘突出症  症状表现为腰骶部酸胀痛、弯腰及久坐后症状尤其明显,静卧可缓解,咳嗽、打喷嚏时下腰痛加重。

医生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重视一个“症”字,无症不算病,也无需治疗。有症而非突出所致当然不能按突出治疗。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前往医院进行特殊检查: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实验。拍摄正位X 光片,可诊断是否有腰椎侧弯,棘突偏歪。侧位X 光片可诊断是否出现生理曲线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依据具体病情可考虑进一步做CT(X 射线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椎间盘突出症在某种程度上是治愈性或自限性疾病。由腰椎管较大突出髓核较小,大量的椎间盘突出不产生症状,经医生诊断后,无需治疗,有些较小突出,经休息或保守治疗可以退缩,由于突出部分脱水或变位而使症状得到缓解。对于另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来说,则需要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保守治疗,卧床休息和牵引,通过腰部中药离子导入,腰围制动,手法旋转复位;药物治疗,序贯疗法,骶管疗法,中药祛风除湿,舒筋止痛,活血化淤;手术治疗,髓核摘除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