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广场舞也随之应运而生。面对广场舞,喜欢的人兴致勃勃、乐此不疲,不喜欢的人苦不堪言、义愤填膺。广场舞的是与非,一段时间以来饱受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户外活动和城市安宁同样都是公众的客观需求,二者的利益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在争论是非之余,我们更需要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来平衡公众不同的利益诉求。
广场舞矛盾频发
贴条 人民网2014年1月7日的文章《广场舞大妈警告停放车辆:如有意外 后果自负》称,常州市天宁区新城金郡一位业主散步时,偶然发现广场舞大妈竟将停在小区商铺门前的车子,贴上了告示——“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您在18:30-20:30这段时间不要在此停车。车如果有意外,后果自负!”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讨论。
高音炮 网易2014年3月31日发表的《600余名居民凑26万元买“高音炮”还击广场舞大妈》一文提到,温州市区新国光商住广场的住户们下了血本。他们花26万元买来“高音炮”,和广场舞音乐同时播放。住户们说,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后经调解,住户们将“远程定向强声扩音系统”拆除。
泼废机油、碎玻璃 中新网2014年4月23日的《广场舞被指扰民 江西吉安一花园被泼油扔碎玻璃》一文指出,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香榭丽都小区前面的街心花园因广场舞引发争议,被泼废机油、碎玻璃。
鸣枪、放狗 《北京青年报》2013年11月6日的文章《男子嫌院子里跳广场舞噪音大 鸣枪放藏獒赶人》提到,北京昌平一小区每晚都有人群跳广场舞,因嫌音乐太吵,一男子和邻居们发生纠纷,一怒之下回家拿出一支双筒猎枪朝天鸣枪,并将3只藏獒放出冲进人群,所幸没有造成伤亡。
泼粪 《武汉晚报》2013年10月25日的文章《大妈跳广场舞被泼粪 回应称嫌吵装隔音玻璃》指出,武汉熊女士和20多位大妈在小区的广场跳舞,兴致正高,突然有东西飘洒下来,发现竟是大便!原来小区楼上住户不堪噪音长期干扰,影响休息、学习,最终以此泄愤。大妈们则回应:“我们也是业主”“嫌吵装个隔音玻璃嘛。”
流血冲突 2014年1月14日人民网《女店主被砍伤 因广场舞引发争端》一文提到,武汉黄陂广场,喻某等人正跳得兴起时,汪某来到现场,指责跳舞的音乐太吵。喻某与汪某发生冲突,后汪某亲属彭某加入扭打,随后很快跑开,又手持一把菜刀返回,将喻某砍伤。
广场舞尴尬了谁
因为没有条件和标准约束,既能健身强体又能陶冶情操,广场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逐渐跨越了城乡界限和年龄界限。广场舞融入了各种舞蹈元素,没有统一的姿势和标准,简单易学,易于让人乐在其中,因此不仅是老年人的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式健身”。也同样是因为没有条件和标准的约束,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广场舞因过于自由,似乎逐渐开始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害”。对此,舞者、城管部门、物业等纷纷遭遇尴尬。
据人民网2013年11月10日《中国大妈去哪里跳舞》一文介绍,武汉市硚口宗关汉西发展社区的舞者们很尴尬,原本在小区里的小广场上跳舞,因有人投诉噪音扰民被赶走后,只好在街边的一块空地上跳起了舞。“我们并不是故意想制造噪音,打扰别人休息,而是根本没有合适的活动场所!”年过半百的张女士说,来跳舞的老年人大多听力不好,音乐调小了听不清,调大了又会扰民,她们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广州日报》2013年11月25日《欢乐:广场舞遍地开花 尴尬:谁来管扰民大妈》一文提到,城管部门执法遇尴尬,很难搞处罚。“我们也只能采取教育、劝导的方式,很难进行处罚。”东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城管执法局虽然有处理噪音的职能,但缺乏相关的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每个地段和区域对于噪音分贝的规定也有所不同,需要用专业的仪器到现场检测取证。”该负责人表示,把证据固定下来才能有处罚的依据,但目前城管执法部门还做不到这一点。该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也回应称,如接到市民相关报警,警方肯定会出警处理。但对于广场舞,警方只能协调,不会采取强制措施。“如果涉及小区内部扰民,则会让物业介入协调。”
腾讯2014年5月26日的文章《居民投诉广场舞扰民 物业拉起铁网却被大妈剪断》提到,由于接到业主关于“广场舞扰民”的投诉,武汉一小区物业公司在门口广场上拉起了百余米长的铁丝网,以阻止跳广场舞。但仅过了两天,舞迷们剪断并挪走了铁丝网,再次“占领”广场。舞迷们承认,他们此前的确接到物业公司的提醒,也为此调低了舞曲音量。但大家普遍表示,不愿意就此放弃这一娱乐活动。该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表示,这里的铁丝网的确是他们设置的。由于临近高考,他们最近接到了不少业主关于噪音扰民的投诉。但他们要求舞群暂歇或者另外选址,却遭到对方的拒绝,无奈之下只能用此方法。
广场舞何以成为“社会公害”
东北新闻网2014年6月4日的题为《莫让健身广场舞变成扰民噪音公害》的文章提出,广场舞应该被定义为一项积极、健康的运动,既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国民体质,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更是一种娱乐方式和精神寄托。然而,广场舞如何变成了“社会公害”呢?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于近些年土地开发的不断扩张和城市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由于土地开发,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公共活动用地正在急剧萎缩,很多城市仅拥有城市中心广场,而在居民区周围缺乏相应的公共活动广场。
《人民日报》2014年4月10日刊文《广场舞是现阶段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指出,广场舞是现阶段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广场舞主体的这批中老年人成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习惯于集体活动,但受过系统专业文体训练的极少,文化体育技能的贫乏是那个特殊时代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广场舞实际上是他们所能开展的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文体活动。但广场舞噪音扰民,确实也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凸显了我国相关法律的薄弱。1996年颁布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法条过粗,许多规定早已不适应今天的现实。法律上的空白使得执法部门难以开展执法活动,制止噪音污染。另一方面,这也凸显了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薄弱。小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文化健身需求非常强烈,但离家近、开放时间长、设施齐全的公共文化机构太少,想活动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是很现实的烦恼。
广场舞纠纷 如何化解
中国文明网2014年4月3日的文章《高音炮VS广场舞,难题如何解?》提出,“以暴制暴”的对抗方式,就算住户们取得了暂时的胜利,赶了一时,赶得了一世吗?结果往往形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格局,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区居民与广场舞者间“矛与盾”的对立。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无奈策略,只能收获无奈。
广场舞的发展已经遭遇了瓶颈和困境:其一是场地的有限性,其二是噪声污染难有效防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堵疏结合,一方面要“疏”场所,即从解决场地入手,进行疏导和分流;另一方面要“堵”时间,即从控制时间上入手,如早晨和傍晚时分进行时间控制,不能把广场舞变成“流水席”,从早开到晚。
中国新闻网2014年4月22日的文章《治理广场舞扰民不能一禁了之》指出,如何解决广场舞扰民之困境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使舞者有其所。其实广场舞扰民的问题,根源在于休闲文化场地的严重不足。二是加强立法,为“广场舞噪音”戴上“紧箍咒”。广场舞之所以成为“扰民舞”,是因为广场舞监管遭遇法律真空。三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监管力度。在“广场舞扰民”的问题上,政府的管理职能不能失语缺位。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大力加强对广场舞参与者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尊重他人、自我控制的自律和公德意识,还应侧重在“时间的选择”“音量的控制”“地点的规范”上下功夫,做好对广场舞的引导和管理。
《中国文化报》2014年1月15日刊文《治理广场舞扰民:不可因噎废食》指出,在广场舞变成“扰民舞”之后,各地纷纷拿出新招来解决问题。湖南长沙成立了广场舞协会,规定活动时间和音响分贝,让广场舞有序健康发展;广西也发文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到2015年,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和面积达标率达90%以上,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广州计划于2014年年底出台新版《广州市公园条例》,拟出“四限”办法:限音量、限时段、限区域及限设备;山东济南新世界阳光花园社区舞蹈队带着无线耳机跳起了“无声广场舞”“不扰民的新型广场舞”,既满足了跳舞的需求,也不会干扰他人……这些措施的出现体现了摩擦双方的让步和社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
他山之石 可供借鉴
美国:“安静时间”内严格限制噪音。在美国许多城市,噪声控制的相关法规对可能产生噪声的各种设备或动物等也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在“安静时间”内严格限制噪声。美国大多数地方法规中都有出现的“安静时间”通常是人们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大多数法规规定的“安静时间”为从晚上10时到次日早上7时整。遇到周末或节假日,“安静时间”会相应延迟。
韩国:颁布《共同住宅楼层间噪音标准规定》。韩国人虽然没有跳广场舞的习惯,但韩国民众对邻里间噪音的申诉事件连年增加,因邻里噪音纠纷引发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自2014年5月14日起,《共同住宅楼层间噪音标准规定》正式实施。这部新法规不仅明确规定了邻里间噪音种类,还明确了噪音标准,若每周有3次噪音超过基准,则属于违法。
日本:消除噪声靠“自律”。日本人在生活中处处都小心翼翼,生怕给别人添麻烦。城铁车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但从未听到过电车鸣笛。电车穿过小区,只有邻近铁路的人能听到,并没有达到吵闹的地步。高速公路上平时汽车川流不息,但声音并不算大,很少听到汽车司机摁喇叭。日本的《环境基本法》对噪音有明文限制:疗养部门和社会福利设施集中的地方,噪音白天在50分贝以下,夜里不能超过40分贝;市民居住区白天55分贝,夜里45分贝以下;住宅和商业、工业混合区域白天60分贝,夜里50分贝以下。达不到标准,有关部门会加以治理。
瑞典:深夜不准用吸尘器。大多数瑞典居民小区规定晚上9时以后不准使用吸尘器,晚上10时后不准使用洗衣机。这样的规定虽然不是法令,但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被人们广泛接受。闹得太出格,会被其他邻居告到小区物业管理处;屡教不改的,很有可能被房东请出大门。临近周末的时候,在瑞典的许多居民小区里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业主留言:“各位邻居,我们将于今晚在家中宴请宾客,届时会有较高的声响,希望各位原谅。”在瑞典,标准公寓配置的窗户都是3层玻璃,隔音效果十分突出。一些距离主要街道较近的小区,市政管理部门规定要给居民安装4层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