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2岁的朱敏才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他的妻子孙丽娜是北京市一所小学的退休英语教师,也是北京市最早的一批英语教师之一,夫妇俩退休前在尼泊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地生活了17年。2005年7月,在妻子孙丽娜的陪伴下,朱敏才放弃了作为前外交官在北京安稳、光鲜的退休生活,选择到贵州山区支教。9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他们的爱心感动了千家万户。
2014年3月,朱敏才和孙丽娜获得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自启动以来的首个10万元大奖,夫妇俩用这笔钱为山区的孩子们建了一所食堂。
走,我们去支教吧!
“只要是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们就觉得特别幸福”
2005年7月里的一天,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坐在北京二环内的家里看电视新闻,电视画面里,一名二十多岁的贵州女教师正在上课,后背上还背着一个孩子。当了一辈子小学英语教师的孙丽娜被这个画面触动了,心里酸酸的。她转过头对朱敏才说:“走,咱们去贵州支教吧。”
当年,朱敏才已经退休,每天下棋、遛鸟。老伴的这个提议让他觉得“就像灵光一闪”,击中了自己的内心。他坚定又兴奋地回答:“好啊,你去哪儿,我就跟你去哪儿。”
朱敏才出生在贵州黄平县,在贵阳长大。上世纪60年代,他考入了贵州大学的外语专业。那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英语教师。然而,大学毕业后,朱敏才被国家对外经贸部选中,从随员一直做到大使馆参赞,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所以,在朱敏才看来,跟老伴去贵州支教,是叶落归根,也是不忘初衷。
夫妇俩把家里稍微收拾之后就坐上了去贵州的火车。待他们俩千里迢迢到达贵阳后,朱敏才夫妇却被有关部门告知志愿者有年龄限制,一般只要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两人并不甘心,他们认为自己身体都很健康,而且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应该可以为山村里的孩子们做很多事情。
“我就是要去贵州最需要老师的地方无偿支教。我是一名退休教师,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西部的孩子做点事情。我深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就算是为社会发挥我一个退休老教师的一点作用吧。”孙丽娜找到《贵州都市报》的记者,在他们的牵线搭桥下,相继有望谟、紫云、凯里等多个政府部门和学校向夫妇俩发出邀请。
最终,朱敏才夫妇选择了黔西南州的望谟二小。初来乍到,这里给夫妇俩的第一印象是落后。2000年的时候,北京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考计算机等级了,而这里的孩子们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同时,面对两个来自大城市的老人,孩子们充满着好奇。
孙丽娜给孩子们上课,朱敏才负责搞好后勤工作。看着老伴讲课,朱敏才时常“心痒痒”的。于是,他也偶尔到讲台上试讲。不过,讲台下面那群八九岁的孩子们,却丝毫不听这位一脸慈善的“憨厚爷爷”的话,甚至有调皮的孩子跑上讲台淘气地摸摸朱敏才的“大肚皮”,每次,朱敏才都会停下来乐呵呵地挺着肚子给孩子们摸,课堂里笑声一片。
时间久了,朱敏才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他就向孙丽娜“取经”。孙丽娜告诉他,对学生既要和蔼可亲,又不能太随便。上课时可以轻松活跃,但是遵守课堂纪律是底线。朱敏才开始试着在课堂乱作一团的时候,板下脸来,威严地一咳。也会点名批评淘气的孩子。他发现,这个方法很管用,没有多久,孩子们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了。
虽然是外交官出身,但是朱敏才觉得自己在英语教学方面还是不够专业。他买来一摞教学书籍,自学英语教育、教育心理学等。在一个词的翻译上,要琢磨出好几种说法教给学生。
有人说,这对老夫妇太认真了点,大山里的孩子,能把语文学好就不错了,外语懂点基本的知识就行了。但是朱敏才坚持“做一样事情就一定要钻进去,能做多好,那是能力问题,但是认真与否,那是态度问题。做人做事,都要有认真的态度。”
朱敏才上手之后,孙丽娜就从教英语转为教语文、音乐。
夫妇俩住在学校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一张双人床就占据了房间的大半,再加上书架、课桌和厨具,显得拥挤不堪。房间后面是个小杂物间,一个自来水龙头接上橡胶管子,夏天就在这里洗澡。
快到中午,孙丽娜坐在床边,架个小桌子搁块砧板,开始给老伴朱敏才切菜做饭。胡萝卜炒鸡蛋是一个菜,豆腐乳又是一个菜,在学校食堂打一盆米饭,这就是中午饭了。孙丽娜说:“在国外的时候真是天天穿着旗袍,坐着奔驰,参加的都是宴会,和各国大使、使节夫人在一起。这里的环境虽然艰苦,但我们丝毫不觉得孤单。”朱敏才说:“退休了,就要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这样,我们就觉得特别幸福。”
“超龄”志愿者,苦并快乐着
“有这样一段终生难忘的回忆,我不后悔”
2008年,夫妇俩听说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镇尖山苗寨小学条件特别艰苦、非常缺老师,便决定“上尖山”。
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全寨80多户人家。在靠每家背7000斤石头才盖起来的袖珍小学里,只有一个代课老师。两间教室不通电,窗户上连窗框都没有。看到站在操场上可爱的孩子们,看着村民们背石头建起的简陋学校,朱敏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孩子们原来只有语文和数学课,朱敏才重新给苗寨的孩子们排了课,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因为年级多、老师少,两个老人成了“顶梁柱”,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课程表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学校将原来的教师办公室一隔两半,外面作为老师办公的地方,里面是朱敏才夫妇的卧室。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夫妇俩一个月下山一次,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到城里洗澡、购买生活用品。
也是在那里,原本身体强健的夫妇俩健康严重“透支”: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加上营养不良,造成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体内重金属超标,扁平苔藓严重。朱敏才也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
而孩子们,通过朱敏才夫妇的授课、组织的游戏、对外活动,学会了讲卫生、懂礼貌,学会唱汉语歌、跳舞,逐渐开朗、自信起来。在尖山一年,朱敏才几乎给全寨83户400多人都拍照留影。
从听不懂普通话到不仅听得懂,还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从不知道英语到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用简单的英语打招呼,苗寨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变让两位老人感到很满足。每天,山坡上、道路上常常会听到孩子欢快地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更让他们俩欣慰的是,因为他们俩的到来,尖山苗寨小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有了电脑、洗衣机,孩子们有了崭新的衣服和文具……夫妇俩觉得支教目的已达到,可以离开了。
离开学校的那天,孩子们一边哭一边唱着朱敏才夫妇教给他们的歌曲,走了四个小时,把他们送到了山下、送上了车。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朱敏才仍然动容:“有这样一群懂事、可爱的孩子,有这样一段终生难忘的回忆,我不后悔。”
夫妇俩告诉记者,几十年做对外经贸工作和在北京教书是国家的需要,现在支教也是国家的需要,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支教9年,除了儿子和女儿,其他亲友甚至不知道他们夫妇在做什么;这9年,朱敏才没回过一次北京;这9年,孙丽娜一人奔波在贵州和北京间,处理家事、为老伴拿药,拉杆箱拉坏了5个;这9年,夫妇俩的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与山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爱情伴随志愿走,爱在天地间
“不管年迈还是年轻,都要有一股做事的精神”
在贵州支教九年,夫妇两人先后在贵州的5所山村小学教书。近几年,由于身体原因,孙丽娜已经很少上课了。现在,夫妻俩的角色互换了,朱敏才在教学第一线,而孙丽娜负责后勤,同时用自己的方式,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学校争取各种支持。
朱敏才沉稳,凡事极有主张,言语简洁明快。在采访中,他很少谈及感情,但每每说起“孙老师”,却又饱含深情。“从小,我就对教师职业有好感,大学毕业后,我想去贵州的山区小学教书,但是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北京。虽然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我找了个小学老师当老婆,我觉得特别好。”
说到这里,朱敏才望着妻子,妻子孙丽娜不说话,但眼中尽是会心的笑意。
“做参赞夫人很风光,是挺好的,但过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也很幸福。”孙丽娜说。现在,夫妇俩的心愿是,帮忙为学校盖个食堂,建几间学生宿舍,让孩子们吃上可口、有营养的饭菜,改善住宿条件。2013年4月,北京一家企业给学校捐了20台新电脑,但没有电脑教室,只好闲置着,他们还希望再盖一间电脑教室。
闲暇时,孙丽娜会弹起电子琴,朱敏才则一展歌喉,夫妇俩特别钟爱《爱在天地间》这首歌——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这份情,希望于人间,这份爱温暖在你我心里……
2012年,孙丽娜在北京治病,临回贵州的几天赶上了春运。这一年恰逢实行网上购票,孙丽娜不懂,就只能一夜一夜地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可是怎么也买不到,而飞机票太贵她又舍不得买。为了跟老伴一起过年,孙丽娜只能改买北京到重庆的硬座票,孙丽娜一个人提着行李,拖着病弱的身子,挤在春运的大潮中,在人贴人的车厢里,硬生生坐了两天两夜。下了车,双腿肿得已经不能走路了。
孙丽娜到重庆那天,已经是大年三十,朱敏才也坐了火车赶到重庆跟妻子会合。这年除夕,没有饺子,没有春晚,朱敏才和孙丽娜就在重庆一间70元钱一晚的小旅馆昏暗的房间里,捧着两碗方便面,伴着外面的声声爆竹,迎来了新年。
来贵州支教,朱敏才和孙丽娜也并不是没有后顾之忧。他们还有一双儿女生活在北京。虽然已结婚生子,但是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直都是租房子。经济条件不好,夫妇二人每月要拿出工资的一多半资助他们。朱敏才离开北京时,儿子女儿都还在上大学,而现在,他们已经为人父母。
朱敏才和孙丽娜在贵州的大山里教着别人的孩子,但是自己的孙辈在北京却没人管。“别说英语了,我那两个小孙孙,连汉语都说得不太清楚。”她叹道。孙丽娜每次从北京回贵州,女儿都要哭一场。这九年中,孙丽娜不止一次地假设过,他们夫妇俩如果没有来贵州支教,儿女的生活也许会好得多。“起码有人帮着带孩子,在背后支持他们,过年过节全家人也可以聚一聚。”不过,朱敏才和孙丽娜从未因此而后悔:“当初我们来支教的时候就意识到,儿女和支教只能选一个,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儿。我们不会离开,只要还爬得起来就不会放弃。”
2010年3月,两位老人来到急需英语教师的遵义县龙坪镇裕民小学支教,2011年,因为镇里并校,他们又来到龙坪镇中心村中心小学任教,学校请朱敏才担任了全校的英语口语教师。
在很多人看来,朱敏才这么大年纪了还在贵州山区支教,是在自找苦吃,但是他个人却乐在其中。“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苦,每个人对于苦乐的评价标准不同。我年纪虽然大,但我就是要探寻一种人生的可能。”
孙丽娜评价朱敏才,“朱老师是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钻研的人。”而正是没有束缚的支教生活,让朱敏才把这种钻研发挥到了极致。这九年之中,除了教书,朱敏才为了给妻子治疗腰椎,还自己钻研,写了一本中医按摩的册子;为了强身健体,他自创了一套名为“尖山棍法”的棍棒操。
在朱敏才夫妇俩的居室里,朱敏才饶有兴致地将数十张照片拿出来摆放在小饭桌上,照片上,他穿西装,她着旗袍,与国家领导人合影,同驻在国的官员夫人们进晚宴……数十年光阴流转,照片上风华正茂的青年夫妇已青丝成灰,他们的精神却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朱敏才夫妇支教事迹,唱响了一曲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