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种相融的境界,也是一种共同的责任。它不受贵贱的指使,贫富的制约,时空的束缚,分聚的限定。重庆95岁的曹越华与96岁的王德懿是一对极其平凡的夫妻,但他们拥有极不平凡70年传奇的爱情。而一封《战地情书》则是维系两位老人爱情的天使与纽带。他和她,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她小脑萎缩,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70年前他写给她的战地情书;他腰椎骨折,出门却总紧握她的手,惟恐路上的小石子把妻绊倒……“爱情”这个字眼对于他们,依然是那么温热、鲜活……
穿越时光的《战地情书》
曹越华出生在川东一个书香门第。1943年初,他作为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经校长举荐,来到了昆明,在位于东郊干海子地区的炮校担任美国盟军翻译,帮助一批又一批被送来轮训的中国驻滇炮兵部队掌握美国援华的75mm山炮等军事武器和作战技术。
当时的云南昆明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西南联大学生组织研讨抗战形势、民族命运的众多集会上,曹越华与上海交大女学生、重庆名门闺秀王德懿相见,开始了“枪炮与玫瑰”中的恋爱。
曹越华与王德懿一见倾心。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后,王德懿腼腆而羞涩地吐露了自己的心意:“我的家园——重庆长江边上的王家沱早年就惨遭日本列强的蹂躏长达30多年,今天这些强盗又吞并了我们祖国的大片江山,您来前线为盟军服务,一定要彻底打败他们,一雪国仇家恨。我就是爱您这样的热血青年!”
1944年,中印缅战场形势日益紧迫,7月下旬,曹越华突然接到命令,立即前往印度。军令如山,他来不及告别亲朋好友,便马上出发,被军用车直送西站外的巫家坝飞机场。所幸他在途中巧遇朋友程君礼,才在车上对他大喊一声:“我到印度去了,告诉王德懿!”曹越华作为翻译随军到了缅北密支那。“在前线阵地,听到四周的枪声、炮声,我害怕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见到她了。”曹越华说,他写下了表白情书,通过军邮寄给王德懿。
当曹越华在印缅战场上经历着生死考验时,远在后方昆明的王德懿日思夜想着恋人。“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回应我们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清新的微笑和浪漫……亲爱的,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那杜鹃绽放的声音——咕咕—咕咕—咕咕……”那一年,战地情书成为这对情侣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通道。这封情书,王德懿一直精心保存。
1945年秋,昆明火车站,人潮涌动,一个身着素洁旗袍、头盘蝶髻、手捧一束鲜花的姑娘在焦急地等待着。“呜——”一声轰鸣,伴随着胜利的凯歌,一列满载着从中印缅战场归来的抗日将士的火车缓缓驶入站台。不一会,一个身穿美式军服,肩佩中校军衔的英俊男子从车上下来,四处张望搜寻。
片刻,一对年青的情侣紧紧地互相拥抱在一起,娇艳的玫瑰与闪亮的肩章重叠,两个恋人恍若已经分别了百年。接着,男子在女子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MyDarling(亲爱的):我回来了”,并在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十分精致豪华的小盒子,打开后从中取下一枚产自血火战场缅甸的红宝石戒指,温柔地套在了那个女子的手指上。戒指上血红的宝石,透射出美丽的光辉——那熠熠闪烁的,仿佛是缅北的战火,又仿佛是战火淬炼后永不磨灭的爱情之光。后来王德懿回忆这段往事时用双手捂着嘴笑,“当时那个情景啊,就像《魂断蓝桥》,如果拍下来太浪漫太幸福了!”
1945年11月,曹越华、王德懿这对情侣步入婚姻殿堂,先后有了四个孩子。
沧桑岁月相濡以沫
“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童话故事总是这么结尾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夫妻间的幸福和快乐,不只是每天携手看日出与日落,更要经得起生活的磨砺。
解放后,曹越华与王德懿双双被西南贸易部派往上海工作,一个在西南蚕丝公司驻上海办事处从事“丝绸之路”的外贸工作,一个在西南贸易部驻上海土产推销处从事云、贵、川有关药材、烟茶、干果副食等的推销工作,王德懿后还担任了重庆市蔬菜公司鲜菜科科长。夫妻俩比翼双飞,过着甜蜜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1951年底,曹越华被招回重庆受到审查。“越华,我相信你,你是清白的,放心去吧。”“德懿,苦了你啊,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曹越华说着眼眶湿润,夫妻俩挥泪告别。此后,王德懿带着1岁与3岁的两个女儿,靠工资支撑全家老小的生活。当时一个小孩营养不良,患上佝偻病,肚皮膨胀肿大;另一个小孩患上支气管炎,后来转成慢性病。王德懿每天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庭,照顾小孩的吃、穿、睡,深夜,她牵挂丈夫的处境,伏案写信。一年后,王德懿回到重庆,原来的家被抄和占用,王德懿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1957年曹越华下放劳动到了南川县渔泉农场,一去就是几年。其间,王德懿与曹越华始终保持着通信,每封信中王德懿倾诉着对丈夫的挚爱。“文革”动乱中,就因为曹越华在抗日战争中是盟军的翻译,他理所当然又成了红卫兵造反派批斗的重点对象,被打成“**”,实行监督改造。
曹越华被隔离审查,监督改造后,有很多人劝王德懿离婚,同曹越华划清界线。王德懿坚定地说:“越华他历史清白,他是个好人!”两人虽不在一起,却心心相印。
曹越华人在劳动改造,心中时刻牵挂着妻子及全家。在曹越华人生低谷时期,是妻子王德懿的信任和鼓励,滋润了他枯竭的心灵,给了他力量的源泉。一次,曹越华也曾有过不拖累妻子的念头,竟试着向王德懿提出离婚,却被王德懿一顿痛骂:“你难道忘了写给我的战地情书?你是个懦夫!”事后曹越华连连道歉,又热泪长流。
“只要选择在一起,就一定要相信他,我都和他结婚了,不能这么轻易放手的。”这是“文革”期间王德懿经常同别人说的几句话,语气虽轻,但目光坚毅。王德懿去看曹越华时,常常当面为他背诵那封战地情书最煽情的开头部分,弄得曹越华满脸绯红,激动不已。曹越华说:“是战地情书支撑着我们的人生,尽管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仍能和王德懿坚守爱情,相濡以沫!”
曹越华重新恢复工作后,王德懿又被选派到上海财经学院进修。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聚少离多。然而在漫长的婚姻家庭生活中,两人始终相亲相爱、相依相靠、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九旬老人圆梦《中国梦想秀》
2013年6月2日,由《重庆晚报》发起的2013全球最浪漫情书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揭晓:一封70年前写就的残缺的《战地情书》战胜全球近3000封情书,最终获得一等奖。“亲爱的德懿,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加入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的战士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这封情书将重庆市年过九旬的老人曹越华与妻子王德懿之间的爱情故事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对老人曾当选“重庆市十佳恩爱夫妻”,2006年在《中国妇女报》主办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评选活动中获提名奖……
虽说九旬已过,但两位老人真正过退休生活还不到20年。曹越华在重庆复旦大学校友会服务到了88岁,而王德懿退休返聘一直干到了75岁。“每天早晨他们都手牵手出门买菜,傍晚会一起散步,晚上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曹越华的儿子曹庞沛说,“随着年纪的增大,父亲母亲感情更深了。”
2011年下半年,王德懿摔了一跤,摔得还不轻。曹庞沛回忆,那天老人刚出门,他们就听到屋外“咚”的一声响动,王德懿躺在几级台阶外,额头出血。在医院住了半个月,“父亲每天都要从黄桷垭的家坐公交车到上新街,再换乘另一路公交车到五院陪母亲,怎么劝都不听。父亲说母亲不在家,他一个人没意思。”听着的儿子“控诉”,曹越华嘿嘿地笑了。
母亲的惊人毅力也让家里人吃惊。曹庞沛说,母亲生病后胃口明明不好,竟主动找家人要食物,大口大口地吃,还忍着剧痛下地做康复。“她是为了父亲才这样做的。”曹庞沛感慨。第二年的夏天,曹越华也摔伤了,腰椎轻度骨折,被送到重庆外科医院住院治疗。医生担心他从此以后站不起来了。曹越华的病牵挂着王德懿的心,王德懿也每天从家中赶到医院照顾丈夫。“那几天热惨了,我们不准她来,她不听,还和我们吵了几架。”曹庞沛显得很无奈。“想不到在母亲的陪伴照料下,父亲的伤好得非常快!”
漫长的半个多世纪婚姻过来,曹越华、王德懿从来没吵过架,拌嘴的情况也没发生过。
2013年11月2日,曹越华、王德懿夫妇登上浙江卫视的平民圆梦真人秀——《中国梦想秀》舞台,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回应我们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给你最清新的微笑和浪漫……”节目现场,95岁的老人曹越华深情地用英文朗读着七十年前写给妻子的一封战地情书,随后妻子王德懿又用中文将它翻译出来。一封70年前的“战地情书”感动了所有观众。
如今,每天清晨7点,邻居们总会看到这对老人手牵着手下楼,在朝霞中参加锻炼。下午5点,曹越华又会穿上球衣、球裤、球鞋到操场上去踢球。每当这时,王德懿总是静静地坐到台阶上,凝视丈夫带球突破的“雄姿”,眼波中流淌着浓浓的关切与甜蜜。曹越华说:“希望我们俩都能活过100岁,那时我们想去首都北京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