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一部电视剧火了,它对伟人的真实再现,对敏感历史的勇敢探索,使它不时成为热议的焦点,这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便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的编辑龙平平,现年58岁,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该编研部的职能,就是“编辑邓小平、陈云的著作,撰写其年谱、传记,研究他们的思想、生平”。龙平平研究邓小平已有二十多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让我们跟随龙平平去探求电视剧背后的故事。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仅以此文,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编剧都是“拿工资专门研究邓小平”的人

我不是第一次当编剧了,2003年电影《邓小平》也是我做编剧,电影中就是写到1992年。但我感觉“把握不住”,有些事“写书还可以,要演出来很难”。早在10年前,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就有许多电视工作者想做这部电视剧,但因“题材重大,难度也比较大”,在创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最后未能完成。

这次我编写《邓小平》剧本,始于2009年,有关部门决定请中央文献研究室牵头制作这部电视剧。20092月,领导交来这个任务,并有三条指导意见:一是时间段定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二是核心反映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三是要反映国家总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理解为,要反映邓小平的时代。

之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因为该机构第三编研部的职能就是研究邓小平,过去叫“邓小平研究组”,大概不到二十人,这些人就是“拿工资专门研究邓小平”的职业邓小平研究者。邓小平文选、著作等,大多数都是由这个部门编辑。过去反映邓小平的影视作品,绝大多数也是该部门参与创作。

为了让电视剧更好看,我们采取了“专家和作家相结合”的办法,我们是邓小平专家,主要是抽象思维,但现在这个任务是文艺作品,是形象思维,所以要请作家来帮忙。创作剧本四年中,很多作家都有参与。

 

想过甩手不干,审查却“一路畅通”

剧本创作历时四年,真是非常艰苦,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我们学历史的行规,是当代人不写当代事。

最难的首先是人物。改革开放,邓小平是首功,但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集体智慧,不能抹杀那一代革命家的贡献,电视剧中,至少出现了50个以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些人还健在。我认为,要写成“改革开放的英雄榜”,是创作目的之一。另外,描述事件也很难。该剧描写的是1976-1984年这八年的事情,是“新的革命开始的八年”,对中国现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会影响中国的走向和未来。这八年里,很多事情有的有结论,有的没有结论,今天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审视过去必然会引起不同的认识。因此,整个创作就是在不断地克服“人物”和“事件”两个难点。

我有过失望,有过彷徨,也有过甩手不干的想法。不过,尽管创作过程艰难,这部片子,从剧本的审查到成片的审查,都是一路畅通。

尽管程序很多,手续很多,但没有遇到任何刁难,我不是要歌颂谁,这是真心话。如果没有各方面支持,不可能88日开播,送审是在65日。要特别感谢广电总局和中宣部。我想确定播出时间时,我见到负责文艺的中宣部领导,说:能否10天内给我们一个意见?对方十分爽快就答应了,第三天我就接到电话,当时我还在外面出差,接到电话说:你赶紧回来,意见出来了。我没想到这么快。88日开播,超出我预料。我原来没有信心88日能播。

这部片子为何能“一路畅通”?因为我自己以前就是个审稿人,我是干这行的,参加过很多审片、审稿。创作那四年,我想的就是审查时人家怎样才能挑不出毛病。

 

“脱敏”:习主席都不回避,我们有什么好回避的呢?

很多人关注这部电视剧,是关于“脱敏”的问题。在我看来,首先写这八年,“大事件不能落”,很多事情很难把握,我也想过“不碰行不行”,但后来我觉得当代人写当代事都写不清楚的话,是不负责的。

比如电视剧一开始,上来就是贴大字报,后来又写到逃港。逃港这个事件,从最初的剧本里就有,写得也比较充分,以往屏幕上都没怎么出现过,我心里一直打鼓,说说没问题,但一旦拍出来,视觉上的效果,我很担心。但最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有问题。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自信?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到广东,多次提到逃港事件,他都不回避,我们有什么好回避的呢?

敏感不敏感,首先是你的立场、观点,其次要客观。比如华国锋,写这八年,如果没有华国锋,或者对他的贡献不作表现,这是说不过去的。没有一个人提出‘华国锋就算了吧’这种说法。

再有,剧中称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部署”,引起了不少争议。我们查阅到一份“红头文件”——中共中央通知(中发[197616号),该文件透露,毛主席曾在江青的信上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还有一段是毛主席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员长,她自己作党的主席。”毛主席还说过:“江青有野心,有没有,我看是有。”

剧本制作团队写出“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这一台词的依据,主要来自于该文件中称:“一九七五年五月三日,毛主席就指出:他们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 我认为华国锋在当时场合下说是“毛主席生前部署”,是合理的。

 

剧中有你也有我的人生

我也把一些个人经历放到剧中。田源这个角色,就有我自己的影子。田源参加高考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就是我当年遇到的。

恢复高考,在剧中是重点表现的大事件。邓小平723日才恢复职务,86日就恢复高考,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抉择”。剧中有一场戏,北大新生入学,就有叔侄同班、夫妻同班、师生同班这样的“千古奇观”。

知青回城的戏也是重点。之前好几稿都没有知青回城的戏,现在有三集讲知青回城,我想,这个戏,应该会让很多人感动。

当时国家那么困难,很多人说,这么多知青回城,北京怎么受得了?上海怎么受得了?邓小平缓慢地说:让孩子们回来吧。这就让上千万人回城了,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再过两年,可能就回不来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总免不了激动。前辈遇到这么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不仅国家领导人没有退缩,我们的人民也没有退缩。比如剧中的田源,本来是高干子弟,父亲是部级干部,他却回来卖煎饼。田源在剧中有好几段话,我至今看起来还热血沸腾。

现在对清宫、后宫里的事,许多年轻人如数家珍,但对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却不了解,我希望这部剧能帮助年轻人了解那个时代。

我们所有人都跟邓小平有缘,无论你多大年纪、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影响你生活的重大事情,一定会追溯到邓小平。也就是说,如果不是邓小平,你所遇到的事情会是另一个样子。

 

选编自《国家人文历史》、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