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一位女性微雕艺术名家。
她的成就受到海内外行家高度评价,很多佳作被个人或机构竞购收藏,其力作《清明上河图》《孙子兵法》《三字经》《十八罗汉》《北京奥运会》《百虎贺新年》等,名扬艺坛,享誉中外。
她的传略曾被载入大型人物辞书《科学中国人· 中国专家人才库》。
她,现为南京“非遗”项目(微雕)代表性传承人,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特聘高级书画师。
北京故宫展出过她创作的一批微雕艺术精品,颇受观众好评。
她,就是南京著名微雕艺术家罗兰。
师从其父 初试锋芒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上午,听说罗兰刚从加拿大参加民间艺术交流活动结束后回宁,我便又一次来到位于城南的南京民俗博物馆,走进罗兰的那间既是店铺又是工作室的小屋。
在这间仅几平方米的店面中,只见台面上、墙壁上陈列着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微雕工艺品,其材质主要以贝壳、珍珠和象牙为底版,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而这些作品肉眼多看不清楚,只能凭借高倍放大镜方可见其“庐山真面目”!
店面虽不大,名声却不小。因为在这里,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现场要求主人制作各种各样的微雕作品,最快的只要几分钟:谈笑风生之间,主人便一边陪你聊天,一边从容不迫地刻完一首唐诗,或是一幅山水、花鸟虫鱼等微雕小品,实在是令人惊叹!
眼前的罗兰,虽已年过半百,但看上去比她实际年龄年轻。一双睿智的眼睛,总是充溢着笑意,蕴露着江南女子特有的灵韵。
谈起罗兰对微雕艺术的追求和她的成长,不得不说到她的父亲罗彪。现年已93岁的罗彪,是我国著名微雕艺术家,罗彪先生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微雕创作,他的代表作《米粒十八罗汉》,被国内外观众誉为“东方无价之宝”。1964年,他精心创作了一枚毛主席头像微雕作品赠给了毛主席(他在仅有1.8×2.7厘米的象牙材质上刻出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此外,罗彪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雷锋像》(图案是由3000多字的雷锋事迹构成的雷锋头像,现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等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名。1962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罗彪的微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举办巡回展览。当时《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都作过详细报道;江苏电视台还为罗彪拍过专题片;其传略入选《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罗兰在众子女中排行老四,也是父亲最得意的“衣钵传人”。罗兰从小就有广泛的爱好,酷爱书法,尤其是隶书;擅长绘画,尤其是人物、山水画。她从6岁开始学绘画,时常照着小人书(连环画)临摹上面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她10岁就学会了水粉画,研习书法、熟读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她还备上一个小笔记本,在跟大人外出游玩公园时,便认真描画或记录下各类动植物的形态……这些文学与艺术上的天分和积累为她后来的微雕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特有的灵气。
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许是由于艺术氛围的影响和熏陶,耳濡目染,罗兰从少女时代就迷上了雕刻这门艺术,放学完成作业后,她便找来木头片、废塑料,开始学习雕刻花鸟鱼虫、人物肖像等。罗兰说,她开始操刀是从6号字的字体练习,后再逐渐缩小字号。先是在废铝片或铜片上试刻,觉得有把握时,才敢在象牙片上试刀。刚开始刀不顺手,总是打滑,但她从不气馁,刻废了磨去字迹再继续练,直到父亲满意为止。就这样,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罗兰渐渐地靠脉搏的跳动带动指尖把握运刀的力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刻苦钻研,她常常执刀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就这样,暑往寒来,她,一刀一滴汗水,一刀一个足印,终于练就出握刀有力、运刀自如的“神功”。
10岁那年,小罗兰竟然在一块有机玻璃上雕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喜得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拍手叫好!就这样,小小年纪的罗兰凭借着放大镜,一双巧手不停地在毫厘之间的微观艺术世界里开拓美好的前景,终于得到了父亲罗彪的真传,创作了刀法遒劲、境界雄阔的微雕作品。
把绘画与书法融入到雕刻中,实现了微雕与书画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罗兰创作微雕“字画结合”的独特风格。尤其是刻那些古诗词时,像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罗兰总要精心设计出一幅别有意境的画面与之相配,与文字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简直就是一套“袖珍版”的古诗词鉴赏教材。罗兰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当年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夜大无线电专业的第一批学生,但从来没有受过一天的正规艺术培训,她的成功可以说是印证了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20岁那年,已经进厂工作的罗兰,始终没有放弃对微雕艺术的挚爱和追求,每天下班回家后,她总要练习雕刻技艺。一天,她在一块仅有几厘米的象牙上雕刻出一幅“松鹤延年”图,得到父亲罗彪的肯定和赞赏:“不错,女儿终于成功了!”第一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罗兰。此后,她几乎每隔几天都坚持雕刻一件作品;从此,罗兰便开始走上了微雕艺术之路。
自立创业 追求卓越
1997年,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身为工程师的罗兰离开了工作17年的南京某无线电厂,先后在夫子庙、总统府等南京名胜景点设点,自食其力,发挥她微雕技艺的一技之长,维持其生活的经济来源。
走向市场的成功并没有妨碍罗兰在艺术上的追求。她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努力攀登更高的艺术境界。1998年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6周年,她完成了一幅长12厘米,宽0.5厘米,仅是原作1/2300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图中有700多个神情各异的人物,为了刻好这些人物,罗兰专门买了一本荣宝斋出品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对每一个细节认真揣摩,在雕刻时,对比例、格局的把握更是慎之又慎,历时一个多月,罗兰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不知是不是巧合,当年罗彪先生也刻过一幅《清明上河图》,罗兰的这幅图完成后,由母亲出面,对父女俩的作品进行“评判”,最后结果是——“女儿刻得更好”,那一刻,罗兰别提有多高兴了!
继《清明上河图》之后,2006年,罗兰又完成了6000多字的“兵圣”孙武的《孙子兵法》(4厘米×6厘米),整幅作品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其加以诠释,以展现古代兵法著作,体现孙子兵法之精髓。该作品是微雕作品形式上的一种创新。罗兰在技法的运用上娴熟,以刀代笔,线条流畅、遒劲。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前夕,罗兰仅用一周时间,在米粒般大、外形像花瓶的象牙上精雕细刻了鸟巢、中国印、35个奥运比赛项目,在“瓶口”处还刻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十个字。面对这件浓缩版的北京奥运会微雕艺术品,罗兰告诉笔者:“米粒般大的象牙已经很小了,要想在上面雕刻,可以说是微雕中的最高境界。” 说起自己的创作过程,罗兰说,这件作品最难之处有两点,一是象牙的外形,二是给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上色。谈到创作初衷,罗兰绽开笑容:“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独特的手艺表示自己的祝愿,为北京奥运会加油!”
在微雕艺术上不懈追求的罗兰,总是在寻求现代手法的不断创新,传播民间艺术。她说:“传统民间手工艺一定要加入现代社会时尚元素,我们的民间艺术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非遗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罗兰意识到,微雕工艺品走向市场才能有发展前景。因此,“现场制作”成为罗兰创作微雕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为满足顾客的要求。这一招“绝活儿”,就是能在针尖大小的象牙上,为顾客来一个“微雕人物画像”。曾经有一位西藏游客到南京来旅游时,慕名找到罗兰的微雕工艺店,给罗兰留了一张照片要她照着刻,并说“刻得不像就不给钱”;第二天,他来取微雕,刚在放大镜下看了一眼便喜笑颜开,二话不说付了钱,然后乐呵呵地走了。
笔者在她的工作台上看到,她在象牙、贝壳、黄杨木、核桃壳等材质上刻写“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鹏程万里”、“真情不变”、“快乐永远”等诗词、字画的各式各样的小挂件,很受游客喜爱,引得许多青年学生争相购买。罗兰笑着说:“这几年,根据市场需要,我开发了一些大家喜爱成本较低的微雕小工艺品,也可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我国不断发展的民间艺术。”
誉满艺坛 名扬海外
随着微雕艺术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罗兰也因此声名鹊起,其许多微雕精品被一些个人或机构所收藏,甚至远传海内外。
2006年初的一天,罗兰“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荷兰王室的感谢信,经翻译的内容大意是:“尊敬的knaack先生,我代表荷兰皇室及马克西玛公主向你表示非常的感谢!我们对你的中国艺术家朋友所做的微雕非常感兴趣,我相信你会把我们的谢意转达给罗兰女士。”笔者看到,在信笺的右上角有一处荷兰王室的标志,信的末尾落款处则是由王室王子与王妃的私人秘书代笔的签名。荷兰王室为何要给一位南京普通的民间艺人写感谢信呢?罗兰告诉笔者:“收到这封信我也很意外,这还要从三年前发生的事说起。”她说,2003年国庆期间,罗兰在夫子庙摊点展示自己所雕刻的微雕工艺品,一位外国中年游客饶有兴趣地欣赏起她的工艺品,而且越看越喜欢。后来经简短交流才得知,他是一位来自荷兰的游客,名叫knaack,由于喜爱中国文化便将中国传统的“龙”作为自己的中文名。龙先生说,他十分喜欢中国的工艺品。当时对罗兰的微雕作品爱不释手,经反复挑选后才选择了“三字经”小品,他还拿着放大镜用生硬的普通话朗读起来:“人之初,性本善……”临别时,龙先生希望罗兰能为他们国家的王子王妃雕刻一对头像。不久龙先生便给罗兰寄来一张从报纸上剪下的王子王妃的照片。罗兰深知,制作微雕人物头像难度大工艺高,这对有30多年的微雕技艺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况且还涉及到国际影响。罗兰坦然面对,认真细心地观察照片,反复临摹揣摩人物的各自特点,进行严谨的构思、绘画,罗兰说,为体现出自己的微雕艺术水平,也是为中国民间艺人争光,她选择了一块仅有绿豆般大的象牙进行精雕细刻。就这样,罗兰在高倍放大镜下,以执著而认真的精神,前后仅用了48个小时就完成了这件高难度的珍品。远在荷兰的龙先生收到作品后十分开心,他随即给罗兰回信,表示一定会将这件珍贵的礼物献给荷兰王室的王子王妃,并将南京微雕这个民间艺术介绍给他的亲朋好友们。
时隔不久,罗兰再次收到龙先生的来信,他已把罗兰的作品寄给了王子王妃,并收到了回信。王子王妃对这一作品很感兴趣,也非常感谢远在南京的罗兰女士!同时,还附上了荷兰王室写给龙先生的感谢信原文,这就是本段开头发生的故事。罗兰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能收到荷兰王室的感谢信,感到十分荣幸!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深远,也说明了南京微雕艺术的可贵价值!”
自2002年以来,10多年间,罗兰先后应菲律宾、英国、芬兰等国邀请,随省、市领导和民间艺术代表团,出席各地民间艺术组织举办的讲学、庆典、交流和微雕展等活动。
今年春节期间,应加拿大“华人商会”的邀请,罗兰随南京市文广新局组织的民间艺术代表团,赴加拿大多伦多市参加了“南京文化周”交流活动;其间,罗兰带去的微雕工艺品颇受当地华人和市民的好评。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带着她的小孙女找到罗兰,要她为其将过10岁生日的小孙女雕刻一件工艺品,并要求刻上蛋糕、蜡烛和“生日快乐”字样,留作永远纪念。罗兰仅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这件工艺品。老妇人拿起放大镜,边观看作品边嚷嚷道:“真棒!真美!”
罗兰对微雕艺术的热爱从未有过动摇,她深信自己还会有新的突破。前面的路还很长,她还在继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