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那样的平凡,还是那身农民的装束,还是时常骑着单车,背着大挎包,穿行在闽北的山山水水。他就是被群众亲切地称作“葡萄仙”的福建省南平市农办原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谢福鑫。他先后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省“五一”劳动奖章、市劳动模范、市农业科技突出人才等40多项荣誉称号,2014年7月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种植葡萄的致富路
他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公派日本进修葡萄科技,为闽北第一个引进葡萄优良品种,从此与葡萄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退休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担任了三届南平市葡萄协会会长,积极开展葡萄新技术和葡萄品种创新研究,勇当科技兴农的急先锋,举办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开展葡萄技术讲座,传播葡萄生产信息,推广葡萄种植新技术,全方位为果农服务,每天都在“高负荷”运转着,为实现闽北葡萄稳产优质高效,多年来先后引进葡萄新品种170多个,新技术11项,如套袋技术,生物菌肥,限产保质,山地葡萄,葡萄酿酒等技术,谢福鑫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交口赞誉。
他将田间地头作为他的办公场所,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农户的果园或品种科技试验园,帮助果农解决葡萄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退休13年来共组织举办各类葡萄技术培训班600多期,培训果农35000多人次,组织编写《闽北葡萄栽培技术》手册,《闽北巨峰葡萄栽培历》和《闽北葡萄病虫害防治历》,印发《闽北葡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册,编发《武夷生态与气象》78册,根据葡萄生产季节需要,编写发行《闽北葡萄简报》108期。
他自费购买种苗、搭建大棚,引进美国红提、黑提等新品种,在建阳市考亭村示范户黄培福的葡萄地里建立了一亩多的避雨栽培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了该村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仅葡萄收入一项就占当地农民年收入的43.2%,使果农们尝到了应用农业新科技的甜头,如今该村已形成了连绵千亩的葡萄园,被誉为“福建葡萄第一村”。
他自己垫资数万元,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数百个葡萄新品种,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葡萄品种试验园,开展葡萄科学研究,经过长期试验,筛选、推广了10多个品质优良、稳产丰收、适应闽北生态环境的葡萄新品种,先后在9个县市建立葡萄标准化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等示范基地12处,组建50多支葡萄流通队伍,每年7-8万吨的葡萄鲜果销往福州、厦门及上海、广东、淅江等地。经过他的身传言教、典型示范、普及推广,闽北葡萄的产业从1984年的100株,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亩,已成了全国闻名的葡萄生产基地,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下乡“三件宝”:单车、干粮、工具包
已过古稀之年的谢福鑫,心里始终装着农业、农村、农民,他给自己订下了每年“走万里路程,办百场培训,富千家农户”的目标,他的足迹遍布闽北大地,也正是由于他那激情如火,活力四射的个性和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给接触过他的人都留下难忘的印象。至今他仍然带着单车、干粮、工具包(下乡三件宝)穿梭于羊肠小道,经常冒着雨雪、啃着干馍、喝着凉水,辛勤奔波在农户的果园间,分文不取,随时随地给农民作技术示范和培训,普及种葡萄的科学知识,并利用下村进园的机会,推广葡萄“五新”(新技术、品种、农药、肥料、机具),时常买些新品种苗木、新农药等试验材料送给果农朋友。
路途远,就乘班车到离果园最近的乡村,再向熟人借辆单车,骑到果园。路途近,就干脆直接骑车去。下乡吃饭很简单,三个馒头、一杯水,吃饱就行。为了减少吃饭应酬时间,不打扰当地乡村干部和增加农户负担,他常自备茶水、干粮,一步到位下果园。他随身携带的工具包里,装满了修枝剪、嫁接刀等园艺工具,还有专业书、培训教材、病虫害图谱、干粮以及毛巾、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带着工具包,他随时随地可以做技术示范,开展技术培训。天色晚了,就在农户家过个夜,第二天接着干。
为了更好地传播葡萄栽培技术,他把家里的电话号码通过报纸、电台公布,承诺葡萄种植户随时可以咨询,在葡萄生产的关键时期老谢家的电话响个不停,每天多达几十个,他总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他家的电话也成了闽北各地葡萄生产技术的“110”。
长期奔走在田间地头,他对农民的实际需求了如指掌。下地指导,碰到种植户不在现场,但果园管理又有技术不到位的地方,老谢就用防水记号笔把技术要点写在薄膜条上,挂在果树枝头上,让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种课堂在田头,讲稿在枝头的科技服务形式,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退休不褪色 “甜蜜事业”是一生的选择
出身农家的谢福鑫,喜欢和农民打交道,乐于为群众服务。为推动闽北农民发展葡萄产业,他亲自帮助农民搭建葡萄棚,一部分农民没有钱发展葡萄生产,他毫不犹豫地负责担保,积极帮助农民发展葡萄贷款、筹资。为帮助农村中部分社会边缘人员,他通过上葡萄种植栽培课,开展科技帮教工作,面对面、手把手为他们传授种植葡萄大棚技术知识,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建阳市考亭村有位后进青年,终日在社会上闯荡,大钱赚不来,小钱又不愿赚,伤透了家人的心。他就主动与其交朋友,除送他50株美国红提葡萄苗外,还花500元钱帮他搭建避雨棚、买农药和葡萄套袋等。后来,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
50多年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铸就了他勤奋上进,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优良品质。他把“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作为自己退休后的座右铭,依然在闽北二万六千平方公里大地上当一头推广葡萄种植的“老黄牛”,依然把拥有干不完的“甜蜜事业”看作是自己的荣幸。他从未有过节假日,田间地头就是他常驻的办公场所,将一片丹心奉献给了“三农”,献给了闽北葡萄事业,为了闽北葡萄的香甜,他决心要用生命的炽热,迈向葡萄产业的新征程。
年龄不饶人,他在果园里摔过跤,落下腰椎不适;在果园里染上风湿痛,几近成为终身顽疾;在搞葡萄品种试验时,跌断过右腿;在拉石砌葡萄科普试验园时,碰断了左眼泪管。但是,他没有退缩,无怨无悔,依然不时转悠在葡萄园里点拨、呼叫,闪现着他质朴的身影。他对家人说:“当我有一天闭上双眼,躺倒在葡萄园的时候,就是我享尽了人生、工作的乐趣,可以欣慰地永远休息了。”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科技工作者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追求。
夕阳无限好,红霞映满天。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农民深沉的爱,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种触碰心灵的冲击,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不庸置疑,过去、现在、未来伴随他人生之路的仍然是田野、是丰收、是乡村的“三农”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