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谋发展  倾情服务促和谐

——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东山社区

以“社所模式”为载体

引老干部服务工作上台阶

 

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办事处副调研员 高骥

 

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东山社区位于李沧区东北部,是街道辖区内最大的社区之一。现有离休干部60名,平均年龄82岁,社区老干部数量多,年龄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不断攀升,老干部服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

近年来,东山社区“两委”一班人以识变的眼光谋变,以应变的思维善变,以制变的能力求变,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在“新”字上做活文章,在“情”字上下足功夫,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功能和资源优势,在市、区、街道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以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为依托,与青岛市第八军休服务管理中心联合,与辖区学校企业密切合作,采取医疗服务牵头,生活服务跟进、活动场所等硬件资源共享的方式,为老干部服务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青岛市率先创建了“社所模式”,使老干部社区亲情服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老干部在社区“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有力推动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一、着眼于发挥优势,构建“社所模式”常态化的医疗服务机制

东山社区的老干部已整体进入“双高期”,走不动、看不见、听不到的越来越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社区“两委”班子把构建常态化的医疗服务机制作为服务老干部的重要举措,下真功,出实招,有力地提升了服务水平。

依托辖区医院,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密切与辖区内的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的联系,为老干部提供经常性医疗和保健服务。每月邀请第五人民医院的专家,举办老干部保健知识讲座,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方式和饮食习惯,开展包括血糖、血压、虹膜、心电图、微循环等项目的免费体检。2011年截止到目前,已累计为老干部进行血糖、血压等常规检查200余人次。

    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医疗服务。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调,建立老干部家庭病床、家庭护理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对每位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做到情况明、底数清。社区每年组织辖区老干部进行5次体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复检,并提出康复建议。同时还积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老干部常见病、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保证老干部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享受低偿护理,急病得到及时救治。

依托社区及其医疗机构,开应急性的医疗服务。针对老干部急病、重病救护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与意外情况,制定应急医疗服务预案,安装爱心门铃,重点为可能出现“病、急、险、困”等情况的老干部进行结对帮扶,第一时提供应急医疗服务。同时,社区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急呼叫救助网络,设立“呼叫专线”,确保第一时间做好紧急救护工作。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品质,今年社区和青岛市第八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开辟了两部服务热线,增加了应急服务内容,截止目前共接到求助电话30余个,全部及时进行了处理,受到了老干部的交口称赞。

二、着眼于挖掘资源,构建“社所模式”人性化的家政服务网络

老干部的年龄大,行动多有不便,热切期待家政服务管理网络的健全。东山社区积极顺应离退休老干部对幸福、安宁、有尊严安度晚年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创新家政服务的新内容,构建人性化的家政服务网络。

创新服务形式。根据目前社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特点,在服务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采取集中服务和个别上门服务相结合、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等形式,在为老干部提供家政、理发、订餐、裁剪、电工维修、针炙、家庭装修等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开发服务项目,孤寡、行动不便及长年患病的老干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实用、周到、长期的服务。原城阳区离休干部马老长年患病且独居生活,社区针对马老的特殊情况安排结对人员精心照顾马老。2011年春节前,马老病情加重,由于马老亲属都不在身边,社区联系了圣德医疗机构进行全天候的观察、治疗,并安排专人照顾马老,直至其外甥从外地赶来。马老在病床上激动地握住社区工作人员的手紧紧不放,动情地说到:“虽然没有子女在身边,但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细心地照顾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真是太幸福了”。

结成“一助一”服务对子。东山社区将辖区每一名老干部,都安排了固定的联系人。联系人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老干部工作政策,了解老干部个性化需求、思想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联系人隔几天到离休干部家中走访,或者打电话了解老干部的近况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老干部海静涛身患重病,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又不在身边。社区了解到情况后,马上安排结对人员上门照顾,帮助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帮老人读报,老人的病情也逐步好转,晚年生活非常幸福。

发放服务宣传手册。社区为每名老干部都发放了一本老干部社区服务宣传手册,内容涵盖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时限、社区负责干部及联系人姓名、电话等,确保老干部需要服务时能及时和社区取得联系,选择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据统计,共发放手册60余本,接受老干部电话咨询400余人次,为老干部提供上门服务270余次。

三、着眼于资源共享,构建“社所模式”亲情化的精神服务体系

老干部离开工作岗位后,容易产生孤独感,对文化生活、理论学习以及精神方面的渴求度高。为此,东山社区整合资源,积极创建文化娱乐阵地、理论学习阵地、宣传教育阵地,构建亲情化的精神服务体系,不断丰富老干部的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创建文化娱乐阵地。社区活动场地与硬件条件有限,无法充分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为此,社区“两委”班子积极开动脑筋,充分挖掘资源,与驻社区单位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利用青岛第八军休服务管理中心门球场、棋牌室、健身室等场所定期举办老干部门球比赛、趣味运动会、棋牌比赛。同时,依托社区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举办“创建文明城市人人参与”演讲比赛、“九九重阳节浓浓送温情”吕剧专场、社区小剧场演出、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社区还成立了“红枫艺术团”,经常开展小型多样、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丰富了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出了团结、文明、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

创建理论学习阵地。充分依托社区活动中心、辖区内的学校、青岛第八军休服务管理中心等场所,邀请区委党校教授进行辅导,定期组织老干部学习理论知识和上级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年老体弱、卧病在床的老干部,社区党总支采取“送学上门”的方式组织老干部进行学习,确保做到“学”有提升、“思”有突破、“悟”有所得。离休老干部王老的老朋友从外地来青到其家中做客,恰逢社区工作人员上门为其讲解新修改的《保险法》相关知识,通俗、细致、耐心、周到的讲解,让王老的朋友颇有感慨:“早就听说青岛市对老干部工作非常重视,今天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真想搬到青岛来住了!”。

创建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人才资源优势,把老干部推向宣传教育的前台。结合建党90周年,成立了“老干部党史宣讲团”,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和辖区内的学校、企业等场所,强势宣传党的丰功伟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夯实爱党爱国的思想根基。结合创建文明城,成立“老干部文明宣讲团”,定期组织宣讲;充分利用辖区内教育场所,建立“文明先锋课堂”,将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市民文明公约等内容纳入到“文明先锋课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为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区先后获得省、市文明社区称号。

李村街道东山社区老干部服务“社所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品牌,受到了青岛市委老干部局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同时在《青岛日报》、《中国社会报》、《老年生活报》等报刊上进行了宣传。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区将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不断延伸“社所模式”的服务内涵,用真心、真情、真爱谱写出老干部服务工作的华美乐章,为推动辖区的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