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平同志出生于革命家庭,自小就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离休后,她给自己立下了“站在新起点、晚年献老区、真情报人民”的奋斗目标,依靠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感情、执着的精神、坚韧的毅力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尽心竭力为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发挥余热,受到老区人民的一致好评。
甘于奉献 为服务老区搭建平台
本着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协助党和政府促进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姜哲平离休后带领其他几名老同志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社情民意,研究工作思路,确定帮促重点。她主动承担了“天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前期筹备工作,积极邀请老同志和社会有识之士入会发挥余热,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老区促进会成立后,在无工资、无经费、无办公地点的情况,她为自己定下了“不要经济报酬、不讲工作条件、不计个人名利”的“三不”原则,自掏腰包办公事,自个家里议公事,使老促会逐步走上正常的工作轨道。
帮贫助困 为老区人民送温暖
蓟县是天津最早的革命老区,在姜哲平的建议下,天津老促会和蓟县老促会联手,每年春节期间开展向蓟县“五老户”送温暖活动,500多户贫困家庭受益。她还先后五次组织天津市八大医院和医科大学的教授、专家,为千余名老区群众进行医疗义诊。当湖南、江西等地部分革命老区遭遇洪涝灾害时,她积极组织募捐活动,为灾区捐款送物。为纪念建党85周年,她代表天津老促会,动员市环保局干部职工,捐赠衣被、箱包等用品4465件送往晋察冀模范县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当时,已71岁高龄的她,不顾年老体弱、气候恶劣、路途艰难,亲自跟车颠簸6个多小时,将物资送达目的地,并带领工作人员帮助当地政府及时分发,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拥戴。近年来,她还积极协调,为河北省平山县40多名青年学生在天津寻找工作,既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难问题,又给这些贫困家庭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多年来,她还和同事们对蓟县、平山等革命老区进行深入调研,并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真心实意地为老区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受到了老区党委、政府的热烈欢迎和高度重视。
扶智助学 为老区发展积蓄后劲
通过对老区多年的走访、调研,姜哲平了解到,老区教育水平仍然落后,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甚至一些军烈属家庭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于是,她决心尽最大努力兴办老区教育,为老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当她得知陈毅元帅生前曾建议在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南滚龙沟“给娃儿们建所新学堂”的信息时,她决定以此为契机,在当地筹建一所希望小学,实现陈毅元帅的遗愿。为建好希望小学,她跑遍了南滚龙沟的山头、河谷,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征求意见,往返于京津冀之间,一连9 个月长途奔波,让老区人民深受感动。学校建成后,她以陈毅元帅著名的诗词《青松》命为校名。“青松小学”的建立,解决了南北滚龙沟2个行政村、7个自然庄80多名学生的入学问题。
多年来,姜哲平与同事一起牵线搭桥,共为老区助建希望小学11所,使400余名失学儿童重新入学,联系捐赠物资不计其数。她还积极协调,联系革命老区和天津市一些小学建立了“手拉手”共建帮扶对子。姜哲平为老区建设尽心竭力办教育的事迹,赢得了很多老干部的赞誉和支持。2007年10月,天津市河西区红十字会一位老同志去世前,嘱其老伴将5万元遗款交给她,并委托她援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同年11月底,她冒着初冬的冷风,前往平山县山区,亲自将善款送到有红色背景家庭的贫困生手中。孩子们眼含热泪,纷纷表示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一辈的希望。
姜哲平同志就是这样,把自己晚年和全部精力投入到革命老区的建设上,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展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对革命老区人民深厚炙热的情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