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亦农同志是马鞍山市金家庄区的离休干部,就是这个平凡而道德高尚的老人,一生经历无数坎坷,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长期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救助贫困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捐助灾区人民,做过善事上百件,捐助善款达十万元之多,是当地家喻户晓、人人赞誉的慈善大使。
为孩子 他捐出的是一片爱心
赵亦农年轻时就想当教师,但一直未能如愿。退休后,他真的办了一座学校。一次,有个乡下小姑娘赶来报名,没钱交学费,他就帮她垫付。后来听说小姑娘父亲病重,生活很困难,他又拿出2000元资助她。他特别关心那些考上大学但没钱读书的孩子,每到暑假就到社区打听,问问谁家的孩子上大学有难处。有个孩子考取北京一所大学,因母亲有病,父亲下岗,没钱上学。他决定资助他。考虑住得太近,怕人家不接受,他就通过社区干部把从牙缝里抠出来的1000元钱转给交孩子,而且以后每学期都给孩子600元,一直到孩子大学毕业。至今,这名学生还不知道这钱就是前楼的赵爷爷给他的。
马鞍山日报上曾刊登出一篇《请帮我的孩子留住光明》的文章,讲的是有两兄弟同时考取了高中,因为家里穷,营养不良,患上青光眼,治疗费上万元。看到这则消息,他震撼了,立即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10000元送到报社,请他们转交。记者有些犹豫,他坚决说:“快交给他们,孩子的眼睛比什么都重要!”
赵亦农认为,捐助孩子读书是最有道德的好事,这样的好事,做得越多越好。有位孩子考取四川大学,困难家庭,他捐去1000元。一个孤儿上大学,他又捐了1000元……。当有人问他到底捐助了多少人,他说记不清,统统忘记了,问急了,他就说:“看到孩子没钱念书,我心里难受,能帮一个算一个。我也不想留名,记那些干什么。”多么纯朴的语言啊,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为弱者 他捐出的是一种力量
有天赵亦农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市郊有对苦命的哑巴夫妻,日子过得很苦。他被触动了,想起自己的小儿子夫妻俩也是哑巴,他深知残疾人的艰难,便萌生出资助哑巴夫妻的念头,通过辗转打听但没找到人,于是他跑到市信访办,请他们转去2000元。当哑巴夫妻听说是一位80岁老人给的,深受感动,他们决定自食其力,不愿给社会带来负担。
赵亦农认为,要做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扶贫助困、助人为乐。平日里,只要他看到别人有难处,就想方设法去帮助去扶贫。2008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因生病到医院就诊,看见排在前面的一对乡下夫妻翻遍全身也找不到钱包,听着孩子哇哇的哭叫,他的心都要碎了,马上取出自己看病的200元硬塞给人家后调头就走。
赵亦农用善良和无私感染着这个社会,他的行为激励和影响着周围许多人,使他们挺起腰杆去做些有益的事情。每当那些受过他资助的人怀着感激之情来看望他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人哪,关键时刻就缺那么一把火,我只不过给你添了把柴,让你的火烧起来罢了。”
为灾区 他捐出的是一种真情
赵亦农爱看电视,只要从屏幕上得知哪里受了灾,心里就很不好受。唐山地震、淮河发水、印尼海啸,只要听到哪里有灾情,他就千方百计地捐些钱去,少则千元,多则上万,他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着无数有良知的人。
2008年5月12日,电视里播放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场面,看着看着,他泪流满面,决定把留给在北京读书的孙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捐出去。孙子是哑巴儿子的孩子,夫妻俩双双下岗,生活十分困难。平时,孙子想买台电脑供学习使用,老人都舍不得,还要孙子利用假期打工挣钱。可看到汶川那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他觉得孙子比他们幸福得多了。他想:这钱得先捐出去,孙子要钱另想办法,灾情紧急,一天也不能等哪!第二天一早,他戴着顶旧草帽、柱着拐杖颤微微地来到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要求救助的,叫他到后面登记,当他将一只布包交到工作人员手里打开数数时,竟然是10000元!所有在场的人都被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其实,赵亦农并不富有,他一直住在一套5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平时吃的也很简单。老伴年老多病,长年坐在轮椅上需要人照顾,而他自己也是多种疾病缠身。即使这样,他仍愿意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困难人家。他关心社区,服务支部,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别人有困难找他时,他总是帮助疏通解决;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评先进还是长工资,他总是先让给别人。2009年当他被评上马鞍山市十佳道德模范时,他又把市政府奖励的2000元钱无偿捐出。当工作人员劝经济并不宽裕的他将钱收回时,他执意不肯,并说:“有这个称号能富三代,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很满足了。”
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说他是个“怪人”,其实,他不傻也不怪。他是以《管子》的话:“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为行为指南。他牢记这句话,立志做一个讲道德的慈善者。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他不怕受苦,不怕吃亏,他愿意这样无私的奉献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