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光同志离休了,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上海市黄浦区定居。按理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可是,在青海高原奉献了几十年的他,却主动放弃应有的安逸,自愿打工挣钱,捐资助学,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对人民不老的深爱和对党不渝的忠诚。

  心系山村贫困孩子上学难

  洪耀光的名字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山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提起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老人,乡亲们总是充满了敬意,孩子们的眼神中更是流露出一片爱戴之情。正是他的无私捐助,使青山乡佐土图村小学的师生告别危房,搬进了窗明洁净、设施齐全的新学校,将他们多年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如果说捐建青山乡佐土图村希望小学是萦绕洪耀光多年的一个梦,那么,这个梦有必要朔源到50年前。

  1959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洪耀光从上海转业到青海工作。有一年他深入到大通县的一个小山村开展社教,看到几个十三四岁、衣衫褴褛的孩子,嬉笑着在山上放羊。他觉得纳闷,孩子们为什么不去上学?后来他才得知,乡亲们缺衣少食,大多无钱供子女上学。乡亲们对贫困的无奈,孩子们缺乏教育却又茫然不知的欢快,这一切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从那一刻起,他就有了一个心愿: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孩子上学!

  时光荏苒,尽管洪耀光离休后回到上海定居,但多年前早就扎根心间的那份心愿此时则更加强烈——他决心为青海大通县山区的那些贫困孩子建一所希望小学。

  多年来,洪耀光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品质,离休后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虽然略有积蓄,但是离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的经费额度相差甚远。为了更快攒够修建学校的钱,他发挥熟悉机械行业的专长,受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多年的高原生活和工作在他身上留下了许多病痛,每当心绞痛发作时,家人都心疼地劝他不要再去上班了。但他却说:我还有重要的事情没完成,不能休息。他的笃定执着使老伴和子女深受感动,全家人都十分尊重并全力支持他的捐资助学行动。

  捐资21万元建一所山村希望小学

  20044月,现服务管理单位西宁市老干部局派人赴上海看望洪耀光。他对前来的同志们说,我一直想回到大通县看看,可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又有心脏病,恐怕去不了青海了。想请你们帮我选择一个比较贫困、教育设施差、孩子们上学有困难的地方,我想在那里捐款建一所希望小学。西宁市老干部局的同志遵照他的嘱托,深入大通县的贫困乡村调查了解,选好了两处校址,并将详细情况提供给他作参考。他委托儿子、儿媳赴大通县实地考察,并再三叮嘱他们在考察校址期间,不要麻烦当地政府,不要接受任何招待。

  听了儿子、儿媳考察的情况和大通县教育局提供的预算,洪耀光决定在大通县青山乡佐土图村捐款修建希望小学。20059月,由他捐资21.7万元修建的,建筑面积为356平方米综合教学楼在大通县青山乡佐土图村落成。乡亲们说:不容易啊,一个老汉家能捐出这么多钱,给我们修建学校,这是娃娃们的福份啊。

  洪耀光出身贫寒,对贫困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捐资助学行为感染了周围的人,家人朋友纷纷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列。他的儿媳在上海市的一所重点小学教书,在青海实地考察时她感慨地说,没想到贫困山区的条件这么差,回去以后我们不但要支持老人的爱心举动,还要通过我们的学校给这里更多的资助。但是,也有人对他的举动表示不理解。面对这些不解和疑问,他总是坦然地说,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你们没去过那里,你们感受不到那种贫困的滋味,有些贫困家庭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更谈不上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了。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改变青海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为下一代更好地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建设家乡,告别贫穷和愚昧,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为黄浦增辉的十佳个人”

  洪耀光对高原的乡亲和孩子满怀关爱,对自己身边的青少年也一样充满爱心。回到上海后,街道社区邀请他参与社区关工委工作。虽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但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定居上海25年以来,他做过的具体工作不计其数,老党员宣讲团活动、老少共建社会主义道德活动、青少年学雷锋活动等等,众多活动中都会显现他那慈祥的笑容和娓娓的话语。离休后,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着离休不褪色、离休不离党的精神境界,始终坚持学习,努力使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洪耀光的生活素来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对自己甚至有些苛刻。可每次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社区贫困居民捐款,他总是走在前列,尽其所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向灾区人民捐款1万元。

  莫道桑榆晚,最美夕阳红。洪耀光以一名老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老的精神风貌,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老干部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泼洒出浓墨重彩的一份绚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