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堂,1939年月
在50多载的春种秋收中,刘忠堂先后育成了45个大豆品种,主持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受到国家、省各级奖励成果40项次。3次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国务院、人事部、省政府分别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专家,并被正式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遴选人。2010年被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授予“终身研究员”称号。201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他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
在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共有11位省内的知名专家被授予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功勋奖,省农业科学院退休研究员刘忠堂位列其中。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50多年中,刘忠堂始终坚持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围绕大豆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和品种与栽培技术相结合开展研究,探索不辍,获得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豆生态育种、抗灰斑病育种、大豆连作障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
开拓创新 选育突破性大豆品种
人们常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然而,只有读懂这句话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种子的价值和力量,才会为了哪怕一点点最细微的进步去全身心地投入。50多年来,为攻克一个又一个大豆育种难题,刘忠堂几乎每天都超负荷工作,为培育一个新品种,他会跑遍大半个中国收集育种材料,进行多次实验,多次组合和数次的观察……而每一道程序他都坚持用近乎苛刻的态度来对待。正是由于这种执着,刘忠堂带领课题组的同志亲手育成了45个大豆品种,并在全国的12个省、自治区推广,面积累计达到3.49亿亩,创经济效益287.6亿元,成为全国大豆育成单品种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育种者。
上个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品种一直是无限结荚习性的,产量不高,全省当时大豆平均亩产还不到
想法出来了,刘忠堂开始了艰难的科研历程。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但是刘忠堂万万没想到,他这一剑真的磨了10多年。十年的田间地头风雨无阻,十年的南繁北育,十年的坚韧不拔反复实践。他走遍了东北所有省份挖掘资源、收集亲本,终于成功的育成了杆强、节间短、结荚密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合丰25”,并于1984年首先在黑龙江省被正式推广应用。就是在今天,“合丰25”还是熠熠发光,它创造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连续11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20多年间累计推广面积达1.9亿亩,是全国大豆品种推广面积最大、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高的名牌大豆品种。
攻坚克难 破解大豆灰斑病难题
选定方向,确立目标,努力进取,厚积薄发,是刘忠堂科研精神的真实写照。
大豆灰斑病是中国大豆生产四大病害之一,是大豆主产区的东北各省大豆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大豆生产这一难题,1972年刘忠堂开始了对大豆灰斑病发生情况的调查。1974年,刘忠堂与植保专家紧密合作,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大豆灰斑病研究工作,对大豆灰斑病的危害、发病规律,防治技术和抗原筛选的研究工作。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再试验、重新开始……周而复始的循环,艰难而枯燥的实验。最终,通过比披沙拣金更难的筛选建立了中国抗灰斑病鉴定寄主,筛选出抗源113份,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优秀抗源4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理小种分化和抗灰斑病遗传规律的研究,明确了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优势小种,抗灰斑病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根据大豆灰斑病遗传简单、抗源丰富的特点,刘忠堂提出并实施了“简单回交改良法”的育种方法,并建立了抗灰斑病育种程序,育成了中国第一批抗灰斑病大豆品种合丰27号、合丰28号、合丰29号、合丰30号、合丰32号、合丰33号和合丰34号。1983年,刘忠堂在中美大豆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抗灰斑病大豆新品种选育》论文,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大豆对灰斑病抗性遗传分析》、《抗大豆灰斑病大豆新品种选育》、《抗灰斑病大豆育种技术的探讨》等论文,为中国抗大豆灰斑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控制了灰斑病对大豆的危害,对发展我国大豆生产做出重要贡献,堪称中国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奠基人。
突破瓶颈 开创栽培新模式之路
刘忠堂心里、眼里,装的全是大豆。他不在实验室,就是在田间,晚上散步也是转田坎。
他十分重视大豆品种与栽培技术的结合,他认为大豆产量是由品种与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品种是内因,栽培条件是外因,只有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获得高产。
刘忠堂费尽了百般周折将美国R.L.Cooper教授提出了大豆平作窄行密植的栽培方法将这项技术引入黑龙江省。为进一步培育耐密植、抗倒伏的品种。刘忠堂又踏上了选育适于密植、抗倒伏半矮杆大豆品种之路。
他精心的配制**组合,顶着烈日**,伴着酷暑调查,当人们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时,他就早已在田里忙开了,常常在别人休息时,他还是在田里观察记载着每个组合大豆的分离情况;太阳落山了,他则要在灯光的陪伴下对当天的试验情况进行记录、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忠堂把应给妻子的温暖给了豆种,把应给孩子的厚爱给了豆苗。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育成了合丰42、合丰51、合农60、合交98-1459等一批矮杆、抗倒伏、适于密植的矮杆品种。在窄行密植栽培条件下,亩产突破了
同时,刘忠堂还针对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气候特点研究了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窄行密植栽培方式,形成了三种栽培模式。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排水好、栽培水平高,推广“平作窄行密植”;在低湿地区,地势低洼、前期土温低,后期土壤水分大,推广“大垅窄行密植”;在高寒地区,积温少、植株营养体小、生育季节短,推广“小垅窄行密植”。并提出了选用矮杆抗倒伏,适于密植品种;实行窄行密植栽培;选用适合不同栽培模式的播种机械;增加施肥量和严格化学除草等五项核心技术,使窄行密植技术的推广走向了规范化。目前黑龙江省已推广250万亩,一般亩产均在
1996年他在主持的“九五”国家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中设计了通过“载体”推广先进技术的方案,首先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经优化形成10项关键技术并应用推广,示范田1000万亩连续五年高产,五年平均亩产169.3公斤,较一般生产田亩增产59.3公斤,实现了大豆大面积的大幅度增产。这项技术在黑龙江省得到了全面推广,2002年黑龙江省4500万亩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41公斤,结束了大豆单产多年徘徊的历史,走上了快车道。
不懈研究 探索大豆重迎茬理论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在40%以上,重迎茬减产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一个重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刘忠堂主持了“重迎茬对大豆生产影响机理及对策的研究”项目。通过7年的研究,明确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主要是根部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及营养环境的变化加重了重迎茬的危害。提出了以选用抗病品种,防治根部病虫害为中心,以改善土壤环境为保证,健身调控的七条对策,可使迎茬不减产、重茬减产降低10个百分点,使大豆重迎茬减产这一顽症有了较好的技术对策。
暮年锐气不减,科研只争朝夕。1999年末,刘忠堂到了退休的年龄,由于工作上的需要,省农科院对刘忠堂做了延聘。
2007年,68岁的刘忠堂又一次站在了哈尔滨市科技局项目答辩的讲台上。科学严谨的设计、字字珠玑的应对使团队成功竟标,获得了哈尔滨“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大项目。他带领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及依兰、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科研部人员,共同提出了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四项关键技术,使重迎茬大豆亩增产12公斤。并缩写出了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技术的四十八字“三字经”,同时制成了“日历”,发到了千家万户,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推广。因此,该项研究被定为“十一五”哈尔滨科技标志性项目,其成果评为哈尔滨市“十一五”十大创新成果。
服务三农 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作为大豆领域的知名专家,刘忠堂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对熟悉刘忠堂的老百姓来说,他不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专家,更是将科技知识送入农家、帮助他们抗灾抗旱、增产增收的贴心人。
2008年冬天,刘忠堂接到了一个去嘉荫县的培训的任务,希望他去给当地的农民讲一堂有关大豆生产的课。刘忠堂十分高兴的答应了。然而,就在启程的当天,嘉荫县下起了大雪,加上路远地滑行进十分困难,大家坐一段车,走一段路,再推一段车,连走带推的向前行进着。到了嘉荫县已是夜里十多点了,他来不及很好休息第二天就直接奔向了课堂。仅管教室狭小,室内也没有良好的取暖设施,但是在刘忠堂讲课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农民离开。他用一句句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晦涩难懂的大豆高产知识,用一张张生动的图表直观的展示出栽培技术。讲课结束,老百姓把他团团围住,不断的请教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如今,72岁的刘忠堂依然精神矍铄,谈起大豆,他的言语中洋溢着热情和自豪。几十年来,他执谜大豆,同泥土打交道,同农民打交道,把奉献着年华。用他的话说,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贡献。他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够为我国的大豆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是非常幸福的事情”。面对荣誉,已逾古稀之年的刘忠堂也显得十分平淡,“人生已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阶段,我不需要沽名钓誉,只想埋头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做的事。”
朴实的话语,昭示出他对这片黑土地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