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吊罗山脚下有个黎寨——什夏村,人们传颂着黎族离休干部王庆章同志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

    原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水电局技术员王庆章,今年63岁,是1948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1985年离休后,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什夏村。作为黎族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他,决心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献给家乡,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奉献余热。

    19852月的一天,王庆章回到了什夏村。当天下午,村委会设宴为他洗尘,大伙为这个村自古以来第一个离休老干部荣归故里而高兴。可人们看到,王庆章的眉毛却挽起个大结:“这水,怎么有如此浓的硫磺味?太苦了!我身为水利工程技术员,失职啊!”于是,王庆章诚恳地向在坐的村委会干部们表示,他离休后的第一个愿望是,把村西头那条小溪拦腰引入村,再在村头修起水塔,让全村人喝上自来水。就这样,这个黎村用来款待客人的“宴会 变成了村委会干部们的议政会。村干部心里象是揣着一团火,热呼呼的,各自披上一件单衣,便马上分头挨家挨户发动群众上山摘“野益智”集资修水塔。

  第二天上午,200多人的队伍跟着王庆章和村干部一起浩浩荡荡的进山了。傍晚下山来到村中的晒谷场上,“野益智”等南药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这些南药足足有两大卡车,又卖了个好价钱,再加上王庆章到原自治州和县里、乡里申请到的扶助款,共计5万多元。

    款筹够后,工程马上开始了。从设计到施工都是王老一手抓。白天,他头顶烈日,翻山越岭搞测量。夜晚,他又不顾劳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精心设计、精心绘图。这位曾获广东省“水利建设20年安全施工”荣誉证书的老人,想得多、看得远,将水塔的容量按村里50年后的人口计算,设计成2700吨日容水量的大水塔,精确计算到水压冲量差0.333 mm5个月后,村民们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解放40多年了,这还是第一次。而王庆章同志付出怎样的劳动呢?不光千余元的设计费、施工费分文不取,而且还捐献了2000元的个人存款。

    水的问题解决后,王庆章又开始寻求新的致富道路。他努力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在他的床头摆满了《土壤学》、《气象学》、《热带作物栽培手册》、《中国果类作物》等有关农业科学的书籍。他知道什夏村属于高中丘陵地带,自然肥力高,气候温润,适宜发展热带速生丰产林,种植经济作物。他决心发挥山区优势,组织乡亲们承包荒山,种植各种经济作物,闯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

    198510月,在什夏村红石峰的一个荒坡上,王庆章承包了50亩荒山。他带领一家4口人,起早贪黑地开垦荒地,又到人迹罕至的红石峰侧面,开辟荒山近百亩:共种植槟榔600株,橡胶400株,菠萝20000余株,菠萝蜜树20多棵,速生苦栋树3200棵,益智2700余株,良种芒果27棵,荔枝275棵,椰子78株。这些经济作物荔以间种为主,长短结合,形成了高的橡胶,短的菠萝;直的槟榔,伏的毛荔枝;伞形的椰子树,丛簇式的益智。整个园地疏密有致,通风透气,生势盎然,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他还注意发展养殖业。去年,他养了母猪3头,肉猪8头,鸡100只,番鸭30只。年收入可达万余元。

    王庆章心里装着群众,一心带领群众致富。在他承包荒山的一年时间里,总是白天在山上开垦荒山种植,晚上赶回村里挨家挨户串门,鼓动乡亲们承包荒山种植经济作物。对困难户,还经常无偿地送种苗。在他的带动支持下,乡民们纷纷上山开荒种植作物。几年过去了,什夏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处是一派郁郁葱葱、喜气洋洋的景象。村里有了万元户,不少农户还住进了新盖的瓦房。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里每年的冬季都进行一次冬修水利,而每次的冬修水利,管区总少不了叫王庆章当参谋,王老总是乐意接受,并积极投入这场战斗。去年,在他的指导下共修水利渠道5条,全长7千多米,共挖土方74余立方米,还新做了一个7米长的渡槽,比原计划提前完成了任务。他还经常协助管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去年全管区26对育龄夫妇,经他和同志们的过细工作,均做了手术。王老被聘请为县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会成员。

由于他在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中作出了贡献,1989年他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并做为海南省唯一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表彰大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