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牙克石市,人们传颂着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离休干部的先进事迹。他以“无私奉献为人民,愿把生命化绿荫”的崇高精神,离休后连续奋战7年,义务植树19.5万株,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他就是王珉石。

    1983年9月12日,对于王珉石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从林场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走出场部,望着翠色遍野的林木,听着熟悉的、轻轻起伏的林涛声,思绪万千,情不自禁。他并不留恋副书记、副场长的职位,主动让贤是他自己提出的。但是,离休意味着什么呢?是赋闲自乐,享享儿孙绕膝的清福,还是暮鼓晨钟地打发日子?在人生的答卷上,王珉石面临着一种新的选择。听说老王头离休了,老朋友、老部下免不了来看看。有的知道他有病,劝他好好调养。有的人耽心他想不开,送几句宽心话。但也有人开门见山:“老伙计,把眼光放开点吧,如今一切向钱看,还是干点实惠的吧。”其中有人是瞄准了王珉石踏实能干,想借助他的影响和威望,请他当  “顾问”、作“指导”。王珉石笑着婉言谢绝了。

    这一夜,他失眠了。王珉石对自己作了一番分析,他清楚,自己已步入老年,从抗美援朝时起胃已经落下痼疾,老伴多年来因抚育六个孩子,服侍年高多病的老人,照顾一个残疾的小叔子,安排全家八九口人又只有一百六七十元收入的生活,这过多的付出和长期的辛劳,使她过早地衰老了。’论理,自己退下来,应该为她分担一点负担了。可是,林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些年过量采伐造成的生态失调,使我国森林覆盖率降低。作为一个党员,一个林业干部,有责任为植树造林再做贡献。想着,他的思绪又回到了朝夕相处的林场,一个长远的植树计划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

    牙克石的晨光来得很早,三四点钟天就蒙蒙亮了。天一亮,他又象往常一样,扛着铁锹,背着挎包,带上干粮、水壶和咸菜出发了。挖树坑的地方要步行二三十里,他到那儿后,一干就是一天,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歇气,渴了喝几口水,饿了就啃两口干粮。挖树坑他干过许多年,可现在毕竟年龄不饶人,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浑身骨头象散了架。晚上躺在炕上,多年的老胃病又犯了。王珉石不由得直哼哼。老伴儿心疼地说:“离休了要是呆不住就在家干点活儿,你这是图啥呢?”几个孩子也劝父亲保重身体。

    妻子、孩子们的劝阻,没有奏效。第二天,他又上了山。可当晚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踏进家门,揭开锅盖,锅里却是空的。他没有生气,也不管老伴的眼色,拿起两个冷馒头就啃起来。老伴看着这个倔强的老头累得脸色土黄,心疼、埋怨、同情一齐涌上心头,眼泪扑哒扑哒掉了下来。

    1983年9月13日到10月1日前,王珉石忍着病痛、劳累,18天竞挖了8千多个树坑。从国庆节开始,用了半个月时间,又栽了6千多株落叶松树苗。他默默地在心里盘算着:一个秋天能栽6千多棵树苗,春季再栽点,一年栽1万棵是不成问题的。这样10年就能栽10万棵,接一棵树每年价值递增一元计算,10万棵树30年成材后,就能给国家创造价值300万元啊。我王珉石就做这件实事吧。

    1984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山西一位老同志20年植树20万棵的先进事迹。王珉石深受鼓舞和启发。他想:是啊,我国的林业发展太缓慢了,作为一名林业战线的干部,没有一股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精神不行。我为什么不能在有生之年也种20万株树呢。当无他就修改了自己的植树计划,决心在建国四十周年前就植树10万棵,在有生之年植树20万棵。

    王珉石把义务植树20万棵,作为自己离休后的奋斗目标,得到了牙克石市委、政府、林业局、林场的热情支持。牙克石林场,铁路苗圃无偿地为他提供树苗。但是,牙克石地处高寒地区,每年短暂的春秋两季适于造林的时间,加起来才40多天,6年总共才有240多天。在240多天时间里,一个人要完成10万株的植树计划,是非常困难的。

    一天晚饭后,王珉石收到从辽宁康平县老家来的一封信。他灵机一动,闪过一个念头:利用大兴安岭林区和辽宁省的季节温差,每年4月初先到辽宁老家栽树,5月再回牙克石栽树,秋季则反过来,这样植树的时间不就可以增加一倍了吗?他心头豁然一亮,当晚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伴儿,并得到了她的理解。

    1985年3月,寒气逼人,北风呼啸,牙克石周围的山峰还披着银装,王珉石夫妇便带着7千棵树苗回老家去植树造林。从牙克石到辽宁彰武,行程1000多公里。火车到彰武,要改乘汽车,中途又下起了雪。老两口背着80多斤重的7捆树苗,一路艰辛,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老两口不顾旅途的劳累,第二天,便投入了挖坑植树的劳动。几天后,大兴安岭的7千株树苗,在辽西平原扎下了根。

    为了抓时机,赶季节,老王和老伴儿未曾与亲人倾诉衷肠,便又匆匆赶回了牙克石。王珉石来不及拂去旅途的尘埃,顾不得舒展一下困乏的腰板,又背起了挎包,带上他的“郭氏锹”,上山植树了。

    严冬的寒冷,酷暑的炎热,路途的遥远,活计的苦累,蚊虫的叮咬,疾病的折磨,这些都未曾动摇过王珉石的心。他认定,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这是一个林业干部应尽的责任,也是最大的享乐。1989年腊月二十三,他在家里突然昏倒,醒来时,他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老伴儿在身边已经哭成了泪人。1990年6月13日,老王在野外养护树苗时,又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不知过了多久,他才醒过来。从此以后,王珉石更加快了植树步伐。他想,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我不能让有限的生命出现空白。他更是分秒必争,早出晚归了。

    离休7年来,王珉石义务奉献1400多个劳动日,平均每年劳动200余天;义务种植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杨树、柳树等19万5千多株,成活率85%,按保存率60%计,共有11万5千8百株;打柳条围防护障1000多米;劳动行程达1万5千多里。他还利用种树间隙,带领自己的老伴儿、孩子修了一条宽6米,长200米,高50厘米的土路,两边挖了水沟,栽上了松树,回填了沙土250立方。

    王珉石在林场担任副书记、副厂长多年,守着林木却丝毫不取,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家里摆设简陋,用具陈旧,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是当年赊购的。可义务植树用钱时他却毫不吝啬,五次辽宁康平的路费、运费,就花了1400多元,家里多年省吃俭用的一点存款,他全部用在了义务植树上。

    王珉石种的树长大成林了。有人说老王栽树挣了大钱,也有的人议论这林木的归属,计算它的价值。王珉石对此置之一笑,他说:“的确,按价值算,几年几十年后,我便是个百万元户。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栽树是留给人民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