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结束了职业生涯后,进入到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后职业阶段。老年教育在面对后职业阶段的现实需求中要拓展其发展领域,创新发展内容。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的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成为老年教育的一个新的拓展方向。”这是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校长顾秀莲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老年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10月25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和朝阳社区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第二届国际老年教育论坛在朝阳社区学院举办,主题为“老年教育与后职业发展”。后职业作为个人退休、离职后所从事的事业,目前在我国虽然有30多年的历史,但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教育发展方面都相对较为滞后。此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后职业发展是积极老龄化的需要

“不要以为人老了就没有能力了,他仍然可以继续工作,其潜力是无穷的。我今年93岁了,但没有一天停止过学习,我现在仍在工作,给学生讲课。”中国老年学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邬沧萍在论坛上说,在当代社会,一个人除了躯体健康外,同时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老人,也符合当今所倡导的积极老龄化。而发展后职业是基于积极老龄化的一种需要,因为积极老龄化客观上要求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幸福而学,还应该提高到发挥个人潜能及自身价值的层面,从而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服务社会。

                   后职业不一定是就业

老年人退下来以后继续就业,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他们在和年轻人“争饭碗”,也有人表示老年人退休后就应该安享晚年,要以“养”为主。但邬沧萍认为,人老了仅仅安度晚年是不够的,还应适度回报社会。其实,后职业也不一定以就业和择业为目标,还包括对家庭和社会的回报。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农村有5000万留守儿童,大部分是老年人在照顾,还有很多老年人在帮助子女带孩子。正因为他们在家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才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当中。老年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

因此,邬沧萍提出,人们要扭转对老年人后职业的概念,他说,我国的老年人除了极少部分是再创业和继续返聘外,绝大部分还是以家庭、社区、服务社会为目标,这与后职业旨在发挥老年人的潜能、实现老年人的自身价值,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维护家庭生活美满、社区互助友爱、社会安定团结的宗旨是相符的。

                老年教育要适应后职业发展

“那种仅仅满足老年人娱乐兴趣爱好的老年教育理念应该改一改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新立在会上指出,老年大学要加强理念创新,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要适应后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改革课程设置,从一般娱乐休闲型向知识技能型转变。

中科院老年大学校长孙建国在他的参会论文中表示,老年教育要引导老年人认识和接纳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形成积极应对的意识和态度。同时,开展信息获取与更新教育、涉老公共服务资源认知教育以及社会发展应对指导、策略、技巧教育等。

台湾嘉义县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教授兼高龄中心主任的魏惠娟也带来了台湾的经验:“我们可能更注重退休准备的教育,以及引导老人参与发展服务贡献的行动。我们开设了以个人贡献、小区学习和家庭学习等3个面向规划,让老人充分了解志愿服务工作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功能等。此外,我们也给老人讲授如何享受乐龄家庭生活、学习代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