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而且一千多年前,人们就明白,生命的长短,不仅由上天决定,同时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在物质和精神上注意保养和调养,便“可得永年”。

一千多年之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寿命其实有三种。第一种是自然寿命,即过一年增寿一岁。无论你是“八十犹健”还是“五十而衰”,都逃不脱“年长一岁”的命运;第二种是健康寿命,这是20世纪末提出的新概念,是说在一生中用保持健康的时间减去罹患疾病的时间。例如,一个人已经70(自然寿命),但生了20年的病,他的健康寿命只有50岁;第三种是愉快寿命,比健康寿命的概念更积极。这源于荷兰社会学家对世界各国人们生活质量的评估,愉快是要有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生活满意度”便愉快不起来,所以一生中愉快的岁月是有限的。

中国养生理论中,长寿包含了四个方面:身体没有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道德健康。源于西方的“愉快寿命”概念,实际上指的就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很多人虽然身体没有病,很健康,寿命也不短,但是心态不好,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无法化解,内心痛苦。痛苦一天,你的愉快寿命就减少一天,痛苦一年,愉快寿命就要减少一年。

比如有些老同志,退休后对身边的事物总是看不顺眼:工资没有以前高;物价上涨太快;说的话子女不再言听计从,总觉得事情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很难接受和适应,时间一长只剩下抱怨和悲观,殊不知,好多疾病都是由于心理不健康导致的。这就是社会适应力不强,你在这种氛围中“煎熬”多久,愉快寿命就减少多久。其实,换个角度想想,退休在家不需要上班还每月发养老金;猪肉价格飞涨,那么少吃红肉岂不更健康;子女在单位好好工作,回家孝敬老人不也挺好。

所以说,只有适应现状,让自己开心,长寿才真正有意义。更重要的是,现代人必须学会延长自己的愉快寿命。要学会调节自己,学会自己找乐,不是有句话说,“你改变不了这个社会,就要学着适应这个社会。”之后,要给自己留点时间“想”乐。古语说:“静生乐”。存储于大脑中的乐事要有时间去“想”、去“反刍”和去“展望”。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吉伯特研究发现,每个快乐的人,经历的感觉都差不多,快乐是一种情绪,情绪并不是持续拥有的东西。

因此,做个快乐的,能适应社会变化的老同志,长寿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