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初我从青州一中副校长岗位退下来,任调研员,1999年底退休,转眼十多年过去了。

1962年秋我从曲阜师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一位我心折的教师鼓励我:“干好了工作压邪!”这句话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从教三十四年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总是为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奋发进取,积累了一些教书育人的宝贵经验,培养出一批自觉为社会贡献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学生,同时,也与一届届学生保持着纯朴的师生关系。离岗了,退休了,对于我热爱的职业,真的有些难舍难离,只能心系学校,关心着学校的发展。

1998年春节前,学校德育处主任和团委书记约我议事,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由我给全校学生作报告,我欣然受命。得益于坚持学习,自费订阅的《新华文摘》上面刊登着不少回忆、怀念周总理的文章,留有深刻的印象,“报告”的素材有了,并且很丰富。过了正月初五,翻阅自创刊号开始的228期《新华文摘》,作了一摞卡片,然后依周总理一生足迹:幼年、小学、中学、日本留学、南开大学(党悟社)、旅法(中共支部)、回到广州、与邓颖超结婚、上海工人起义、南昌起义、30年代初在上海、到瑞金、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统战、重庆谈判、战略进攻、政协会议、外交(万隆会议、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以及科技文化、最后十年,撰写讲稿,卡片上摘录的事迹、资料,大多鲜为人知,生动而感人。报告限时90分钟,将2万字的讲稿压缩到9千余字,又三易其稿。周总理受全国人民的敬仰,受国际上各方人士的敬佩,周总理的魅力正在于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题为《伟人周恩来》的讲稿,则凸现伟大的人格力量。35下午的报告,全校师生听得非常认真,一个半小时内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达20余次。热烈的掌声彰显着同学们被周总理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所感化,所激励;而我的精心准备,收到了承传的良好效果,起到了春风风人的作用,内心的喜悦自不待言。

为筹办一百周年校庆,我主动请缨,撰写青州一中校史。1980年代初,各地政府组织编写地方志,我被指定撰写校史,业余时间搜集资料,并到外地访问当事人,198311月写出万余字的《益都一中校史沿革纪略》,刊登在益都县政协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上,以后,又积累了许多资料。青州一中一百年历史具有典型性,又有鲜明的个性。百年校史是中国近、现代中等教育演变发展历史的缩影,具体而微者;同时,从中学堂时期师生参加同盟会、从事各项斗争,成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到五四运动学校师生在省内最先响应,到1923年学生李耘生加入共青团、19251月校院里成立中共青州支部(应当说这是潍坊市大地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其革命传统是中等学校中所少有的。青州一中是我的母校,又曾是我的立业之地,对拥有如此煌煌的历史,非常自豪。另外,探寻百年校史,基本上是我一人,因此我掌握着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包括口述历史),不把百年校史整理出来、叙述清楚,恐怕随时光流逝、材料散失,后人对学校的演进则不甚了了。强烈的使命感,督促我不得松懈,从20013月开始,到市档案局查阅相关档案,复印,理顺时间顺序,细节考证;在青州市、寿光、昌乐等地走访1940年前后在学校上学的校友,他们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对当年的情况记忆清晰。将他们的口述史料,认真校勘,去伪存真。基本实现“材料准备”计划后,便坐下来修撰,进入夏季,夜以继日,汗流浃背,有时灵感上来,得心应手,竟不知东方既白。按章节每写完一部分,即送打印部,为节约开支,我亲自在电脑上校对,边校边由打字员改正,校正后或修改,再校对。到2002年夏,打印出校正后的40万字的初稿,经学校领导审阅,令删掉关于教育、教学的资料性文字近10万字。酌情修改后又校正电脑上的排版,9月印出三千本,向校庆献礼。32万字的书稿,倾注着我的心血,融合着我一年半的辛勤和快乐,干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其乐无穷!2007年我又用收集到的新材料对书稿进行补充,对文字作了修订;如今,准备续写,到一百一十周年庆典时,争取正式出版。

由于研究、修撰,我对一百年校史比较熟悉,自2003年开始,高一新生入学军训,第一天第一堂课,学校领导安排我主讲校史,连续五年。中小学教育就是教书育人的素质教育,要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做人,而教材就是造就人生的扛杆,校本教材由于它的亲切感、可信任,教育效果更为理想。每次讲述,重点在于学校革命传统的形成、继承与发展,以及理想、勤奋、成才的人生轨迹,人物与事件都是校史上实有过的,都有一种无穷的示范力。这种力量,它将思想基因植入青少年头脑中,不但影响他们的现在,甚至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任职期间,重视从精神、信念、人格养成方面指导学生,如今发挥余热,还是在这方面尽微薄之力,这是我乐意干的,乐意干的事,就非常投入地干好。

2002年初,一个偶然的因素,我受聘到益都卫校教语文课,课时费是廉价的,我不在乎,在乎的是干事,一干就是6年。那年头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使一部分学生陷入“双差”。卫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多数是文化课成绩低的,还有成绩差纪律也差的。我同情他们,他们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我要发挥个人的教学艺术,振奋他们的精神。语文课周课时少,42节,所教班数多,有的学年内可面对近千名学生。授课时或正面引导或运用课文中含有的德智资源,鼓励同学们树有志气,首先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象李白那样,“天生我材必有用”,象苏东坡那样,赤壁怀古,敢于超越,时不我待,建功立业为重。不失时机地讲解主流价值观,启迪同学们正确理解“自我价值”。时时激励同学们懂得学习,学会学习。讲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牵动着同学们的注意力,多数学生认真听讲,获得知识。学生是可塑的,教师只要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前途命运,增强德育责任,就一定赢得学生的敬重,也必然主动接受做人的教诲。6年的教书育人,我以为是大有效果的。2008年初,严重失音,不得不离开讲台。

不能讲了,就写。我喜欢古典文学研究,1980年代初研究教材中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在《语文月刊》等几种杂志上发表小论文10余篇;对传统名篇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等,我有自己的见解,颠覆传统的解读。在卫校授课时,曾据备课笔记写出《写穷苦之言以抒愤——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文史知识》采用,发表在2005年第10期上。此后,阅读宋朝文人的“笔记”,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探寻李清照在青州的情况。2008年春节后,市总工会副主席阎星年向我约稿,他主编《职工之家》,设“古州探幽”栏目,旨在宣传青州文史。做为青州人,一介知识分子,宣传青州文化,打造文化名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很快写出近万字的《李清照乡居青州事略考》,《职工之家》分三期刊登。5月,失音医检诊为喉癌,做了手术。我坚持锻炼,跳交谊舞,坚持读书,丰富精神生活。10月,青州电视台拍《魅力青州》系列专题片《松林书院》,撰稿人王林将脚本给我,请我修订。我对松林书院的情况非常熟悉,将脚本修改完善。21日带领王林与摄影师到松林书院摄像,到图书馆拍摄书院课卷等文物。身为该片顾问,首先要负责任。2009221,时椎间盘突出犯病,在中医院住院治疗,还是坚持出席电视台约请的座谈会,会上我讲了两点意见,一是讲青州文史,起码要准确,反对低俗文化,杜绝臆造文化;二是“魅力青州”系列专题片,既要求艺术性,也要求逻辑性。醉心于干事,忘记了皮肉痛苦。就在这个时段内,写出万余字的《“青州”沿革谨叙》,交《职工之家》发表。20096月,肿瘤复发,二次手术,78月份放疗30次。我没有死的恐惧,没有生命的忧虑,满怀信心活下去,而且要干事,让生活更加充实,活得愉快。天大热,放疗的副作用使我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夜不能寐,干脆写作,连续十个夜晚,查资料,作卡片,写出万余字的《关于东夷文化》交《职工之家》。201016,市政府在学校会议室,举办“松林书院文化园设计座谈会”,我行走无力,学校领导派车接我。会上,我全面介绍了松林书院,提出设计建议。为扩大宣传,写了3千字的《松林书院》,配有相关文物照片,由《东方花都》季刊发表。春节前后,一边食疗,一边写作,写出一万三千字的《十三贤简介》,待《职工之家》刊发。20106月开始康复,在整理关于李清照资料的同时,写成《李清照〈声声慢〉词最新解读》一文,经考证,确认该词是李清照在青州作,86《潍坊日报》之“今日青州”版发表。1015该版又发表我的新作《姽婳将军林四娘》,主编对我说:反响很大,很多读者打电话来,说写林四娘的文章不少,惟独这篇好!

老人节,女婿陪我到黄山、千岛湖旅游。我属虎,虎年病虎喜登黄山,当我从玉屏走下千级台阶,又从天都峰腰攀登百丈云梯,到达光明顶时,检验了我的生命力,忽然想起杜甫的七律《登高》,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伤之中,却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限蓬勃,真是哀而成壮!身患多种疾病的诗人竟会有这样的豪迈!我体验到登高望远而升起的豪迈,这种发自肺腑的豪迈,是对生命力的自信。“百年多病”,只要攀登,干事,就自豪,活得愉快。

(左景仁,73岁,青州一中副校长,1998年底退休,通讯地址:青州市委老干部局,联系电话:326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