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俊同志1949年8月参加革命,1950年入党,1982年离休。离休前,担任过甘肃省平凉市计委副主任、城建局长、林业局长等职。离休后主动要求回到原籍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米家湾村定居,9年来,他利用自己学到的育苗技术,帮助群众治穷致富,做出了显著成绩。

离城回乡,扎根山村

1982年,当时才58岁的张之俊因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提前办了离休手续。拖着带病的身体从岗位上退下来后,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在城市颐养天年,但他却不这样想,他曾说,“共产党员不能因为有病而不为群众造福”,“共产党员应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要为人民发出最后一点光,散出最后一点热,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党和人民”。张之俊谢绝了组织和同志们的挽留,把住房留给了新任的领导,携带老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决心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回村后,他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经济收入仍然很低,本村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一位小时候的伙伴拉着他的手诉说着自己的困难:儿子都快30岁了,还娶不起媳妇,想要搞点其他收入,却苦于找不到门路。张之俊看到许多农民盼富不会富,深深地感到自己有责任帮助群众找到致富之门,尽快走上致富之路。他想到,在职时每年植树造林市里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从外地购进树苗,也曾设想在全市发展苗木生产但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现在离休了,可利用家乡交通便利和适合育苗造林的自然条件发展林业经济。如果全村家家户户都育点苗,不但本市苗木短缺的问题可以缓解,而且还可以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把育苗作帮民致富的路子,为千家万户栽上“摇钱树”。

率先示范,勤学苦钻

发展育苗生产,也和发展其他农业生产一样,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然而在当时的米家湾村要推广育苗生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祖祖辈辈靠种粮生活的农民被传统的耕作意识束缚着手脚,认为“农民是种粮的,育苗种树不是农民的行当”。二是有顾虑,怕育苗占了耕地,万一苗育不活,粮食又种不上吃什么?有的担心即使育苗成功了,销路在哪里?卖不出去怎么办?三是缺技术,由于农民多年从事粮食生产,对育苗的生产知识一无所知,增加了对育苗的忧虑心理。张之俊想,党的政策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现在群众顾虑重重,只有自己先干出样子来,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使育苗工作全面推开。他把发展育苗生产、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的想法告诉了村支书,在村党支部的支持和协助下,他率先在自己的地里育上了苗,同时,走家串户宣传育苗的可行性和好处,先后动员十余户农民在各自的地里开始了小面积试种。

树苗种上以后,张之俊感到责任重大,全村的乡亲们都眼睁睁地盯着自己的一块试验田。育苗开始后,为了一次取得成功,张之俊潜心育苗技术的研究,自费订了七、八种林业方面的杂志,边学边干。经常冒着严寒酷暑,骑车往返几十里在市苗圃、林业部门之间奔波求教,自己学会了就手把手地教给乡亲们,还数次聘请技术人员向村民讲授育苗技术。苗木播种后不久,缺水威胁着苗木生长,张之俊多方求援,租借了变压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架通了电线,安装抽水机灌溉,保证了苗木的生长,一旦发现病虫害,就迅速购置农药,挨家挨户上门防治。

为了掌握树苗的培植技术、生长规律和特性,他像护理婴儿一样按时给苗子施肥、浇水、剪枝、测湿。有时回家吃饭,因劳累过度,没吃几口就睡着了,有时帮村民插一天苗回来,腰疼得直不起来,老伴心疼地说:“你不养病,反而比上班还忙,看把你累成啥样子了”。儿子说:“你这么大年龄了,身体又有病,还是别干了。”但张之俊的想法只有一个,要千方百计地保证试种成功,为乡亲们致富闯出一条路子。他清楚地知道,一旦失败了,自己受损失事小,再要动员大伙育苗恐怕就更难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百个日夜的精心培植,30多亩苗子都成活了,每亩收入达2000多元,育苗的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村干部笑了,乡亲们信服了。张之俊也掌会了选种、栽培、防治病虫害等一整套育苗技术,掌握了育苗田间管理的规律,有了帮助群众致富的本钱。

栽种经济果树,帮助群众迈上致富路

张之俊帮助群众育苗成功,使米家湾村的农民看到了林木生产的前景,掀起了育苗高潮,大面积育苗的局面终于打开了。从1984年到1986年,全村280多户,家家都有育苗田,面积达520余亩,可提供商品苗木6000多万株,造林20多万亩。苗木除供应本市、本地区之外,还远销陕西、宁夏、内蒙等省区。全村三年收入84万多元,户均收入3300多元,群众的生活开始富起来了,但张之俊并没有满足,他从1986年开始又着手引进优良树种育苗。他先后在天水、陕西周至等地引进了病虫害较少的新疆杨、北京杨、银毛杨、泡桐、椿树、刺槐、国槐等80个苗种进行栽培,并帮助大家在全村育苗、栽种。由于苗木品种优良,适合西北土壤栽种,加之运输方便,价格低,米家湾村很快形成了一个商品苗木市场,誉为育苗专业村。

随着用材苗木的发展,张之俊以他丰富的经验又率先开始学习和培育经济林果树种。经济林果的育种要比用材林复杂得多,关键是技术和品种,而且有一个长远效益的问题。为了掌握栽培技术,张之俊多次自费赴陕西、天水等地访问学习,了解当地苗木的生长、发展状况,选择适合本地栽培的良种。一次,他了解到陕西长武县有优良苹果苗出售,顾不上搭汽车,硬是骑着摩托车往返200公里买回了良种苗。为了不使大伙盲目栽种造成损失,他还是先在自己地里试验。村里原有5处果园,约100亩,多年来由于管理不善,病虫害严重,品种老化,处于荒芜状态。张之俊决心带动大家把这些果园恢复起来。他首先申请承包了一处,从育苗开始,采取地膜覆盖等较为先进的方法培育。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春季出圃半成品苗木10万余株,按成本全部售给了村里农民。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其余四处荒芜果园很快被村民承包了。他又专程到陕西等地购进了秦冠、红富士、梅香、金红等品种,推广给村里农民栽培。如今,全村70多户农民在张之俊的帮助下,建起了各自的果园,20%的苹果树.已挂果收益。本村农民奕玉堂栽种的四亩苹果苗,第三年全部挂果,去年产量达5000多斤,收入2500余元。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至1990年全村果品果苗收入达20余万元。

张之俊有长远的眼光。他不仅帮助本村农民迈上了致富的路子,而且把眼光盯在全局上。他多次建议发展林果经济,镇党委对他的建议十分重视,组织各村领导到米家湾村取经拜师,聘请他担任镇林果协会理事长,协助镇上发展经济果园。镇党委积极推广米家湾村的成功经验,把发展林果经济作为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路子。在米家湾村的带动下,几年来,全镇已建起果园12300多亩,形成了平凉地区最大的果园基地。最近,被平凉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果园建设先进集体”。据估算,再有三、五年时间,四十里铺镇的万亩果园将年产果品2000多万斤,人均果品收入达500元,加上其他收入可望超千元。

近年来,为了农民脱贫致富,张之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了帮助大家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他经常从资料中选择一些适用的科普知识在广播上、在黑板报上宣传。他还自费订了《甘肃瓜果通讯》等7份杂志送给村民们学习,并经常在自己的园内传授、示范育苗方法,帮助大家提高育苗技术。

米家湾村的乡亲们说:“我们的老局长把心都掏给了乡亲们,只要村里一个人没有脱贫,他的心里都不安稳啊。”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史凤鸣,过去因家中人口多,劳力少,靠单一种粮仅能维持生活,经济困难,住房破旧。张之俊亲自上门传授育苗技术,扶持他育了3亩苗,从500元资金投入开始,第二年收入7000多元,新修了平顶房,购置了缝纫机、电视机、成为富裕户。几年来,全村280户农民在张之俊的扶持下全部脱了贫,人均收入达550多元,有20户跨进了致富的行列,80%的农民翻修和建起了住房,150多户添置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有40多户还购置了拖拉机和汽车。育苗不仅使群众从贫困中走了出来,而且改变了农民单靠粮食生产的传统耕作观念,逐步形成了以林促农、以林养农、林农结合的良性循环。

除了带动和帮助本村农民育苗致富外,张之俊还无私、无偿帮助外乡、外村生活贫困的群众育苗脱贫。柳湖乡新李村村民朱仓因车祸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全家5口人,3个孩子都小,劳力缺乏,家境很贫困。张之俊帮助他育了一亩榆树苗,教给他管理方法,并多次骑车往返30多里检查指导,两年来,朱仓收入达4000多元。买了牲口,翻修了住房,购置了电视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邻村当过多年村干部的刘春,因年老体弱多病,家中人多劳力少,曾贷款300元买了一头牛,不料又病死了,一家陷入困境。张之俊听到后,无偿资助30斤榆树籽和150斤化肥,帮助育苗种地,一年仅卖树苗收入900余元,还清了贷款,家庭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张之俊时刻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职责。1990年,他看到村庄内排水不畅,淹没庄稼和苗圃,就多次找地、市有关单位联系,带头组织村民修筑了一条40米长的横穿西兰公路的排水管道,使多年排水不畅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他还带领儿孙及邻居义务修了一座小桥,方便了过往村民。1986年,村上准备筹办一个托儿班,他带头捐款300元,捐献各种花木100余盆。现在米家湾的村民只要在生产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去找张之俊。近年来,他先后给16户村民借款3600多元,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乡亲们都说:“张之俊是捆干柴,燃烧自己,温暖了别人。他要是自己想发家致富,早就成了万元户了。”类似这样的赞语在米家湾村到处流传。而张之俊却说:“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帮助大家解决困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