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人民银行系统,人们广泛传颂着一位离休干部不为名、不为利,长期坚持义务行医的动人事迹。他就是现年73岁的中国人民银行漳州市分行原医务所医生蔡云。正是由于他默默无闻地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尽义务,为社会作贡献,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颂,也由此获省、市银行系统和人民政府授予的“老有所为精英奖”。一个普普通通的离休干部,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人们从他闪光的足迹中,找到了答案。
老有所为 勤耕不休
1983年7月,组织上决定蔡云离职休养。这对于一位从事医务工作30年的老同志来说,本可以颐养天年,过过清闲的日子了。但他不甘清闲,以自己的一技之长,继续履行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在家人的支持协助下,他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于当年底办起了“家庭诊所”,开始了他的义务行医的生涯。他自己掏钱购置了一些常用、急用药品和简易医疗器材。虽是义务行医,但他仍保持和发扬了良好的医德,给自己订下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如看不论时间早晚、天气阴晴、路途远近、手头忙闲等,都必须做到有求必应,随来随看,随叫随到。有一次,小学教师陈佩媛,夜间突发心脏病,心力衰竭,脉搏频速,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十分严重。其子凌晨一时上门求医,蔡云二话没说,迅速起床赶去抢救。几小时后,陈教师终于脱险。可当蔡云踏上归途时,天已朦朦亮了。老蔡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难。漳州市郊浦南镇农民钟炳坤的儿子因患脑膜炎双脚软瘫,不能行走,治疗时,需要专人护送,极不利于治疗。为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庭负担,蔡云不顾年老体弱,路途长远,坚持骑自行车往返60余里上门治病,直至小孩能自由行走为止。他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不仅使孩子的父母非常感动,也受到周围群众的高度称赞。
蔡云常说:“为群众看病,光凭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真本领。”在行医中,他时常告诫自己,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患者治病,力求正确诊断,切不可草率从事,以免耽误病情。郊区村民蔡文裕得了一种怪病,时常发生剧烈肚痛,往往痛得满地打滚,吃药打针均无济于事,经过一阵又自行停止,每周发作2至3次。他四处求医,花费500多元钱也未见效。后来经人介绍找到蔡云治疗,蔡云根据他的病状,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确诊其患的是“肠系膜淋巴结核”病症。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使病人三年的痼疾得以解除。
八年来,蔡云始终不渝地坚持为群众义务看病,据不完全统计,看病人数达11342人次之多。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一未挂牌,二未作“祖传秘方”之类的广告宣传,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患者登门求治呢?其中的奥秘,用群众的话来说就是:“老蔡有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
老有所学 精益求精
常言道:学无止境。蔡云既有大学文凭,又有丰富的从医经验,但他从不满足,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医术。他用近三分之一的离休生活费订购了300多册医学杂志和业务书籍,并摘抄了大量医学资料。一位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病人到他家看病时,见到他有这么多书,感慨地说:“蔡大夫的医书,比我们书店还要齐全。”长期以来,由于职业的需要和对祖国医学事业的热爱,蔡云始终坚持自学中医,经常把自己置身于中医学书籍的海洋中,不断挖掘、撷取。长期以来,他先后制作了2057例疑难病症的治疗卡片,详细记录了每个病例的诊断、用药、疗效等内容,并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建立病例档案,并付诸于临床实践,这使他在神经科、泌尿科等中医医疗上有所造诣。农民杨春秋患了面部神经麻痹症,口歪眼斜,说话含糊,久治无效。后到蔡云家求治,蔡云对其病情作认真分析,并大胆采用自己研制的外敷药和其他中药治疗,仅半个月就一次性治愈。去年五月,市医药公司干部蔡桢得了脑血栓,住院治疗三个多月仍瘫痪在床,后来也是蔡云用中药为其治疗,三个月后患者已能骑车上班。
多年来,蔡云努力实践白求恩精神,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他懂得,在医疗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成果,才能更新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此,他不但钻研中医,也认真学习西医,用中西相结合办法攻克疑难病症,并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的经验。解放军某部军官陈长江,患慢性肾小球尿道炎,在部队和地方医院治疗近二年仍不见好转,思想负担很重。当他得知蔡云医术高明,便慕名而来。蔡云接过病人手中的化验单,看到蛋白3个“+”、红细胞12个“+”、白细胞5个“+"、晶体管2个“+”后,感到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由慢性肾炎引起尿毒症,从而导致死亡。而且这种病治愈率很低,是知难而进,还是婉言谢绝?当他看到病人带着痛苦与乞求的眼光时,凭着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和精湛的医术,毅然收治了这个病人。为了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他研究了许多中外病例资料,根据中医补肾治本,西医利尿治标的原理,制定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又针对病情变化,适时修改调整治疗方案,几个疗程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半年后,这位军官眼含热泪,满怀深情地向他致谢道别,高高兴兴地返回部队。
几年来,蔡云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治愈了不少疑难病患者,其中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慢性肝炎,35例脑血管引起的半身不遂症,26例精神分裂症,12例脑膜炎和小儿麻痹引起的瘫痪。
老有所得 乐于奉献
八十年代初期,社会上“一切向钱看”、“讲实惠”的歪风一时盛行。此时正值蔡云离休,不少好心人劝他开办私人诊所,这样会给他经济不宽裕的家庭增加可观的收入。但是,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他常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不能一辈子围着钱转。”因此,他对求医者,不论干部、群众,不分亲疏远近,一样热情接待,精心诊治,从不计较报酬,并坚持不收处方费、不收手续费,不收出诊费,不收礼品。据估算,几年来他不收取应得的酬金达43200多元,为病患者节省医药费226840余元。工人张继军患了闭塞性脉管炎,脚指红肿,疼痛难忍,蔡云为其治愈后,特意买了礼品送到蔡云家,蔡云同志耐心地对他说:“我是义务行医,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你的心意我领了,但礼物坚决不能收。”此事使张继军深为感动,逢人便夸蔡云的高尚医德。农民蔡炳华患精神分裂症多年,病情时好时坏。经蔡云对其认真检查,仔细了解分析发病症况,终于搞清病人是因为分泌病诱发的精神障碍。找准病源,对症下药,病人很快恢复了健康。病人一家十分感激,多次送来土特产品,均被蔡云劝说退回。
对于一些生活有困难的病人,蔡云不但不收药钱,还时常解囊相助,贴钱买药给病人。市胶合板厂工人罗佩芳,丈夫刚病故,自己又染上非甲非乙型肝炎,还有两个女儿在中学读书,靠她每月100多元的工资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已很艰难,哪里有钱治病呢?母女为此常常相视流泪,痛不欲生。蔡云得知后,便主动上门为她治病,并多次自己花钱买药给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终于使罗佩芳的病情有所好转,重新燃起生活的火花。看到濒临绝境的家庭恢复了生机,蔡云不无感慨地说:“谁说我没得到报酬?看到病人的康复,看到又一个家庭幸福、欢乐,这难道不是我所得到的最大报酬!”
此外,蔡云十分关心青少年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进步贡献力量。他义务为初、高中学生举办两期英语辅导班,自费编印《英语发音读法》、《英语语法基础》讲义90本,还赠送《英语会话》等书籍和奖励品,经他辅导的40多名学生英语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今蔡云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那种无私奉献精神还在闪光,他说:“在我有生之年,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要尽快将数十年积累的医疗经验和宝贵资料整理出来,编印成书,把它奉献给党和人民,为晚年再镶上一缕霞光,造福于子孙后代。”
春蚕到死丝方断,献于人民御风寒;只求奉献为人民,发挥余热未应闲。这不正是蔡云同志的写照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