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吾同志今年68岁,离休11年,一直身居农村坚持学雷锋,做好事,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曾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个人。人们评论说:彭胜吾人老心红献余热。他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初衷没有变,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的理想没有变,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为群众多做几件实事,再苦再累心也甜
1980年彭胜吾离休后离开繁华的城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祁东县洪丰乡赵坪村。那里有肥沃的土地、富饶的果园和热闹的农贸市场,更有辛勤的人们,可就是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农民进城购化肥,出售农副产品,要靠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肩上挑,走羊肠小道,很不方便。彭老回乡后决心修一条幸福路。于是他向村党支部提出建议:“赵坪农民要致富,必须首先修公路,尽管修路困难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愿意资助、献力和负责”。这项建议很快得到了村领导的赞许。党支部当即决定:由彭胜吾同志任修路指挥长,每个党员捐款20元,每户村民集资10元,条件成熟就开工。彭老受此重任,热血沸腾,当场向支部捐款30元,散会后,彭老又走村串户宣传筹资,先后发动个体户彭菊香、周帮云、何代兴等人捐款500余元。后来区、乡领导和县交通局知道彭胜吾要为村民造福鳖公路,十分感动,立即派技术人员进行勘察,并拨来3000元资助款。
彭胜吾鼎力筹资,基本上解决了修路的全部经费。1985年初夏,赵坪村后响起了叮当声和开山炮,白发老人彭胜吾带领村民凿石劈山,干劲赛过后生,披星戴月忙在工地。同时,还动员其老伴天天送饭送水,日复一日地干,路,在不断延伸。7月的一天中午,闷热得喘不过气,彭老手举八磅大锤碎石。他毕竟上了年纪,终于中暑晕倒在地,村民们抬到阴凉处,找来医生急救。第二天清早,他又扛着锄头出现在工地上。在彭老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夏天的苦干,630米长的四级公路终于与322国道接通了,从此,赵坪有了一条通往县城,通向富裕的路。每当乡亲们走在这条宽敞的公路上,看到汽车、拖拉机在这条公路上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就夸赞离休老头彭胜吾为家乡人民造了福。
赵坪有美丽的山,却不见清泉井。多年来,村民饮用江水、池塘水,晴天灰沙,雨天淤泥流进水里,严重地影响赵坪村民的身体健康。为了让大家喝到清洁卫生的井泉水,彭胜吾组织两名退休人员东看西挖,终于在村庄附近找到了水源。他高兴得象孩童,决心要为群众打一口井,于是他跑到县城,自己拿钱购回了水泥、河沙,动员青年小伙子有空来帮忙挑石头,挖井眼,彭老天天到场挑土,砌石块,经过辛勤劳动,水井挖开了,砌好了,清泉水从地下冒了出来。彭老用双手捧出一捧白花花的水喝下肚,如同喝了蜜一样,从此,赵坪村民结束了喝混水的历史彭老每年还经常带头清刷水井,挑碎石,沙子填修挑水的过道。村民们感叹道:“您这把年纪为村里修了路,打了井,还经常维修井台,我们喝水觉得驼背啊!”彭老却说:“我在有生之年能多为村民办几件实事,再苦再累也觉得舒坦。”
春风化雨为建设文明村落鼓与呼
前几年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有些村民想不劳而获,结伙到附近公路、铁路上打劫,偷、扒、抢屡见不鲜;有些人聚众赌博,荒芜了责任田。特别是有些青少年读书不用功,经常打架斗殴。这些乌七八糟的事儿给赵坪村蒙上了一层阴影。彭胜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心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来净化赵坪村的社会风气。
首先,凡是有劣迹的人,他都挨家挨户逐一进行谈心。教育其改正错误。为了提高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彭胜吾在村里建立了两处文化设施:一是办起了阅览室。他私人出资250元,买来了有关时事政治、思想修养、饲养家禽、农作物栽培等200余册书刊杂志,还自费为大家订阅了《湖南法制报》,供村民阅读。每当夜晚来临,阅览室灯光明亮,大家争相借阅各类书籍,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昔日的很多“浪子”也被阅览室吸引住了,很多青少年在这里受到了各方面知识熏陶,拓宽了知识视野。由于阅览室越办越好,规模逐渐扩大,并受到了群众的爱戴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彭胜吾的影响下,农民何代墨捐款15元增购书籍;乡政府、武装部和县老干局也资助200元,添置了书籍和桌椅;洪桥区委吕书记知道离休老人彭胜吾在村里办起了阅览室,十分感动,专门来察看指导,并将自己多年藏书200多册捐献给赵坪阅览室。通过彭老的宣传教育和提供学知识的条件,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健康向上的信心。从此以后,赵坪村的文明空气浓郁了,以往那些偷鸡摸狗、伤风败俗的事情明显减少。二是建立一个青少年之家。彭老从自己家里腾出间2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基地,经常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向青少年讲战斗故事,讲光荣传统。他还自费在赵坪街上粉刷了一块黑板,利用黑板报,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政治、法律常识,刊登科技信息、农业技术等资料,有时还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宣传精神文明,其内容扎实丰富,群众喜闻乐见。他在黑板报上对违反计划生育者大胆抨击;对偷税漏税者及时揭露;对迷信活动严厉批评;对青年的一些不良习气也要评论一番。比如,他发现村里有几个青年人在电影场上挑逗、调戏一名女青年,第二天就写了一篇题为“这样能得到姑娘的欢心与爱情吗?”虽然未点名,但几个青年自知没趣,便找到彭胜吾说:“彭老头,你这样臭我们,我们还那里能找到老婆哟!”彭老开导说:“青年谈情说爱要讲文明,象你们那样在公开场合挑逗女青年,实在缺乏道德。”说得他们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彭老出黑板报很勤快,从1981年开始,坚持十天换一次,从不间断,现在共出黑板报340余期,因该村经常赶集,观看的群众达两万余人次,他与青少年谈心达1000多人次,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
闲事管得千家乐
有人称彭胜吾为“闲事佬”。村里的民事纠纷他要去管,妯娌不和他要去管,看到那些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事也要去管。老伴担心他得罪人,劝他别管人家的闲事,免得人老招人嫌。彭老多次说服妻子,决心把村里的闲事管好。
村里有个叫何双喜的青年,以前不愿参加生产劳动,天天拿着鲤鱼宝赌具在外面混,其父为了使儿子改邪归正,曾多次将他捆绑起来,斥于棍棒,但丝毫没有触动他的灵魂。父亲见教子无望,气得要喝农药自杀。彭胜吾发现这件事后,苦口婆心找到小何谈了八次心,并跟踪六次做禁赌工作,在彭老的帮助下,小何表示要痛改前非,做个正派人,以后他积极劳动,还娶了老婆。看见何双喜的变化,何父称赞彭老真是神了……。何双喜的妹妹说,什么神不神,是彭老爹的情,根治了哥哥赌博的病根。
有一次,村民周云来和付小生为宅基地发生争执,双方准备大动干戈,都请来打手,大有剑拔驽张之势。彭老闻讯赶到现场站到“两军”对垒的中央,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共产党员,请各位息怒,这件事我来管,请各方散伙回家休息。”在彭老的阻止下,避免一场群众性的械斗。后来彭胜吾到乡政府请来司法干部和国土管理员,合理调解了双方的宅基问题,由于处理得当,使对头变为了朋友。
村民何发东夫妻闹矛盾,何妻一气之下回到娘家住了两个月,小孩也不管。彭老见何发东既要到田间劳动,又要带小孩,实在不忍心,他把其小孩带到自己家养起来,还三次到女方娘家做调解工作,帮助何发东收割稻子,夫妻俩很受感动,原准备上法庭闹离婚,现在和睦如初。彭老在当地管闲事出了名,有威望,群众感慨地说:“闲事佬管得千家乐。”
彭胜吾不光会管闲事,对干部们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敢于管。有一次,乡政府准备召开一次党员大会,通知彭胜吾参加。当彭老得知全体党员在会后要大吃大喝一顿,其费用是计划生育的罚款时,他斩钉截铁地对乡干部说:“这顿饭不能吃,亏你们还是党员领导干部,拿着群众的罚款摆酒席!”这一下震动了全乡,人们刮目相看,乡干部连忙检讨说:“幸亏彭老提醒,使我们避免了一次大错误。”
俭朴惯了,从来不向组织要照顾
彭胜吾是个过惯了清贫生活的人,小时候受的苦说不完,参加革命后,养成了节俭的好作风,遇事总喜欢算算帐,尽量节约,避免浪费。
这几年,市支行组织老干部参观游览,他很注意节约开支。1988年,去广州、深圳等地参观,20名老干部中算他身体较差,市支行的同志给他买了卧铺票,他说太贵了,要求更换硬坐票才上车。在广州、深圳等地费用较高,市支行领导行前关照带队的同志说:“老干部外出参观一次不容易,该花的钱不要省,要保证他们住好、吃好、参观好,回来后适当给予补助。”彭胜吾却提出一条参观原则,即:睡觉住低档,吃饭图低廉。在彭胜吾同志的倡议下,老干部参观团每餐只买一碗面或几个馒头,从未进过高级餐厅,住宿每晚也只在6元钱左右。他们回家一算帐,每人所花费用与一般农民进城的开支差不多。
彭胜吾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但他坚持有病不大养,小病不住院。去年一次因尿道结石痛得起不了床,支行人事股的同志几次劝他住院,他怕住院花钱多,开始没有去,后来,支行领导看他实在不行了,用车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他打听到住院一天,除药费外,光床铺、护理费要花八、九元,只住一个星期,感到好些了,就催着办出院手续。人事股的同志看劝不住他,就把行长请来做他的工作,后来住到第十天,他怎么也不肯住了,银行的同志只好依了他,为他开了个家庭病床,节约了开支。
彭老只有一个儿子,在郴州银行工作,其女儿出嫁在外。有些好心的同志劝他把儿子调到本县银行工作,既可照料双亲,又可减少儿子过年过节的奔波之苦,可老彭从来不向组织提出调动的要求,有时儿子、媳妇埋怨说:“真是投错了胎,跟着这么个老子处处吃亏。”可彭老教育他们说:“调动要根据工作需要,单凭舍远求近搞照顾,从道理上是讲不通的。”以后,他一直不问儿子调动的事,还经常写信要他们服从组织分配,安心在外地工作。
彭胜吾同志的高尚情操和优秀事迹是令人信服的。他人老心红献余热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的共鸣,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爱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