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一瞬。
一位疾病缠身的花甲老人,却在离休后的10年中,在豫东平原的广袤田野上默默奉献,用一腔心血,浇灌出璀灿的科技之花。
离休四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晋升为高级农业经济师;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林科技先进工作者。
10年中,他顽强拼搏,相继主持并完成了10个大型农业科研项目,其中7个分别获省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和省科技改进成果一、二、三等奖。十年中,他挤出点滴时间,为各级农业科技刊物撰写学术论文40余篇,被省级以上刊物、会议印发18篇。连续两年,他带领科技人员下乡搞夏玉米高产技术承包,使三个乡镇玉米产量增加1700余万斤,农民群众增收近100万元。这位老人,就是河南省商水县离休干部李牖民。
(一)
1980年,李牖民接到了离休通知。
走出欢送的会场,李牖民思绪万千。难道说,革命的路就这样走到头了?解放前就大学毕业,50年代被错划“右派”下乡改造,“文革”中又充作挨批斗的“牛鬼蛇神”,20年风风雨雨,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恢复了工作,刚主持一个农业科研项目,又到了离休年龄。
“老李,你年纪大了,又有高血压、心脏病,还是在家好好休息吧!”欢送会上,同志们诚挚的劝告,又响在耳边。
是呵,农业科研工作整天泡在农村,风雨里滚,泥水里爬,交通不便,食宿艰苦,对一个患病的老人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不知不觉,李牖民已遛到了城边,看到眼前碧绿的田畴,他精神一爽,看到简陋的茅屋和劳作的农民,他心头又是一阵沉重。
国家需要粮食,农民渴望富裕!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身体不好但还能动弹,满腹专业知识,不献给人民又献给谁呢?
李牖民请缨出征,又踏上了光荣的荆棘路!
他继续主持国家农委、农业部下达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课题。这是国家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制订农业经济政策而进行的重点科研项目。为了正确计算劳动工值和产品成本,农户的生产费用、人畜用工、衣食住行、亲友往来、婚丧嫁娶等十大类几百个细目的所有开支,要天天记帐,一丝不苟,一年一个周期,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
李牖民选取曾庄村作为核算村,又确定了22个核算户,庄户人谁干过天天记帐这种事,有的嫌麻烦,就记不全。李牖民一家家跑,不厌其烦地宣传农产品核算的意义,并坚持每星期到核算村去一趟,逐户检查询问,帮助补记漏掉的项目。曾庄村离县城10多华里,李牖民血压高,不能骑车,每次往返都是步行。
1984年9月的一天下午,天空阴霾密布。李牖民帮核算户记完帐,踏上归途。出村走了六七里,他突然想起核算户曾洪先家的小孩吃了一根冰棍还未入帐。返回去 吧,已走了这么远,天又马上要下雨;不回去吧,人老忘性大,万一漏了这笔帐,科研项目的准确性就会受影响。
科学偷不得一点懒,掺不得一丝假,李牖民毅然返回曾庄村。
再度出村,雨点已经飘落,半道上,大雨倾盆而至。夜幕垂落,泥泞的乡道滑的站不住人,一不小心,李牖民滑倒了,跌入五尺多深的路沟里,挣扎半天,满身泥水,还是爬不上来。最后,他被行人拉出路沟,搀扶着回到县城,已是夜静更深了。
“老头子,为了这五分冰棍钱,你就不要命了吗?”老伴边为他检查伤势,一边埋怨。“60多岁的人了,谁还这样干工作,你真是自找苦吃!” “自找苦吃”,这就是一位共产党人革命事业心的真实写照。无论烈日酷暑,还是雪裹冰封,李牖民坚持每周一次,跋涉在县城和曾庄村之间。5年来,总计行程7000多华里。
在主持“农产品成本核算”课题的同时,李牖民又承担了小麦高稳优低研究项目。他坚持定期到田间地头,测地温、查苗情、数基本苗、查分蘖、数穗数、称粒重,指导农户科学种田。
3月,桃李花开,麦苗分蘖,正是下乡查看苗情的时候,李牖民的血压高压升到一百九。同志们都劝他,“老李,可不敢再跑了,医生叫你好好地静养呢!”
同事们走了,李牖民带上药,揣起“救命盒”,不声不响地下了乡。
科技户单红春的4亩半麦田,麦苗旺绿。李牖民眉头蹙起:“红春,你这地播的太密,长成了假旺苗,再不间苗,可就要减产了!”说着,他不顾头晕,蹲在麦田里做间苗示范。
单红春4亩半麦苗间了,全村600亩假旺苗的小麦都间了。李牖民蹲在地头,已经累得站不起身。
杏儿熟,镰声响,间过苗的600亩小麦比邻村同等播量的小麦平均每亩增产103斤。农民们捧着金黄的麦粒,都说:“要不是老李,这6万多斤粮食才丢得冤枉呢!”
一年年,一岁岁,拼搏的汗水育出了繁花,李牖民主持的“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两个课题,分别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和省农牧业技术改进成果三等奖。其中,仅农产品核算的方法在全地区10个县市、108个点推广两年,就新增加经济效益72万多元。
(二)
李牖民出名了。随着镁光灯的闪烁,摄像机的跟踪,轮转机的飞旋,他的名字、形象和事迹,被介绍给千家万户。他的才能、工作精神和高级农经师的头衔,也使郑州、周口等地的10多个单位动了心。
地区税务局领导两次专程到商水,聘请他去地区财税学校任教,一套新住房,还享受该校教师一切待遇。
周口市食品罐头开发公司找到他,愿以高薪聘请他出任公司总会计。
优裕的条件,丰厚的收入,李牖民俯拾可得。
有人说:“你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要养活三个人,每年老伴还要花几百块药费,整天过的紧紧巴巴。这送上门来的票子,你不要才傻呢!”
有人说:“你这一把年纪,还在泥巴窝里忙个啥,也该进城享几天清福了。”
不幸的打击突然降临,1985年初夏,李牖民的老伴患癌症病逝,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他成了孤独的老人。深夜,凝望老伴的遗像,怀想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亲人,他泪流潸潸。
一个从未操持过家计的老人,现在事事要自己动手。
洗衣、买煤、购粮、买菜还算好说,最难的是做饭。一把盐放下去,’不是成就是淡;这边菜没切完,那边饭锅里已冒起焦烟。……开始几天,李牖民还尝试着做做,时间一长也就顾不上了——在农村跑一天回来,腰酸腿疼,浑身象散了架,看着小屋凄冷,灶底空空,他再也没有力气做饭,只好啃个干馍充饥。
对亲人的深深眷念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山一样向他压来。
在郑州、周口工作的儿女,不忍心他一人在商水孤独生活,争着接他去住。
在周口工作的弟弟用车接他回家,90高龄的老母拉着他的手垂泣,“牖民呵,媳妇走了,你一人留在商水干啥,赶快搬回来吧!”
求贤若渴的周口罐头食品开发公司等单位闻讯赶来,再度高薪请他应聘。
高堂慈母泪,儿女依依情,用人单位的聘请,孤独生活的困难……象潮水,一浪浪拍打着他的心。
退一步,生活似锦;进一步,荆棘丛丛。
但李牖民决心已定,情系大地,心连人民,他深知生命属于自己的时间不会很多,象一块煤炭,他要燃尽自己,把热和光无私地献给人民。
人民不会忘记自己的功臣!乡亲们和同志们纷纷来看望他。县委领导出面,把他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调到他身边,并为他调整了住房,配备了液化气灶,批准他在岗期间享受高级农经师的工资待遇,李牖民工作劲头更大了。
(三)
把丰收和富裕带给农民兄弟,是李牖民毕生的夙愿。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是李牖民久久思索的问题。
走遍商水的田垄地头,认真调查,反复推敲,他认定夏玉米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是发展生产的突破口。
1987年春,李牖民提出“夏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技术联产承包”的设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他带领5名科技干部组织了技术承包组,与3个乡镇的11173户农民,签订了承包26000亩土地的协议书。协议规定:农户必须播种承包组提供的良种,接受技术指导,落实高产栽培措施;承包组则保证玉米亩产700斤以上,达不到的不提任何费用,超过700斤按实产的1%提取技术服务费。
“能行吗?”不少人着实担心。1800多万斤粮食,可不是说着玩的!
李牖民胸有成竹,走出四着棋来——
一是筹集资金,从东北调入玉米单交良种12万斤;
二是建立起一个有133名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直接参加的科技服务网;
三是撰写印发《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玉米生产关键期,到各乡培训农民技术员392人次;
四是建立示范田、样板田845亩,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户宣传玉米栽培新技术。
四步棋一走,夏玉米种植趋向正规,形势大好。
盛夏,豫东平原拔起了密密的青纱帐。李牖民和承包组的同志顶着烈日,活跃在田间地头。渴了,喝一口轧井的水;饿了,啃一口干粮。汗水渍着手臂和脸上被玉米叶划伤的细痕,痛痒难忍。李牖民默默忍受着。谢绝同志们要他休息的劝告,已记不准有多少次了。略呈倦容的面庞,一旦发现玉米种植的问题就又闪出专注的神采。
秋后,脱粒机泻出金瀑。26000亩玉米,虽遇上前涝后旱,总产仍达2016万斤,平均亩产808斤,比丰收的1984、1985年增产40%,农户增加纯收入17万元。
1988年,李牖民再接再厉,对32000亩玉米进行技术联产承包,并以承包带大面积丰产,在12个乡镇组织实施了“20万亩夏玉米丰收计划”。这一年虽遇长达45天的产区干旱,承包玉米仍达到亩产710斤,丰收计划区2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692斤!这一空前的丰收,轰动了全国玉米专家组,程维高省长向李牖民承包组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1989年,李牖民又参与了《平原农区由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任务在身,他又象开足马力的机器运转起来。白天,他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晚上,他是档案室、资料室、图书室的常客。
7月的一天,李牖民随张县长到省农经委汇报项目进展情况,过度的疲劳,使他晕倒在郑州的大街上。县政府正式决定,不准李牖民晚上加班,并责成项目组“监督执行”。
电灯能熄灭,一颗热爱田野的心却是锁不住的!李牖民被迫躺在床上,脑子里却在紧张地“过电影”。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他们提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种养,加工大上,重点开发,系列生产,联合经营、规模适度”的商水发展模式,并于1990年3月通过省技术鉴定。当年,商水县按此模式组织实施,全县农民增加收入9120万元,人均96元,比上一年增加24%,增长幅度之大,是商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十年风雨,十年追求……
不要追求金钱:承包夏玉米可得的10932元,李牖民和承包组分文未取,全留作下年承包费用;
不是追求荣誉:一面面奖旗,一只只奖杯,一个个称号,李牖民只看作身外之物……
他的心连着绿野、麦浪和青纱帐,连着农村的富庶;追求,就是奉献;追求,永远没有止境!
田野上春风吹动,我们看到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所追求的事业,也看到他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