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牛溪埠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自1986年建立以来,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针对老干部的特点,努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乡离退休干部,积极为家乡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上级党委的多次表彰,现将我们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
一、搞好自身建设,永葆党员本色
我们党支部现有50名党员,来自全国6个省市,21个县和3个部队,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大家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在有生之年,报效家乡人民养育之恩和为党再做贡献的愿望,主动到乡党委要求单独建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乡党委认真研究了我们的要求,于1986年4月批准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首先抓的是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当时大家刚刚组织到一起,互相不了解,有的同志对支部的作用缺乏认识,支部的凝聚力比较差。7名支委交认为,必须下决心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否则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从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老干部出发,经常走访,谈心,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十分注意想老干部所想,急老干部所急,坚持帮助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有一次我们在走访中,发现老干部金永文愁眉不展,经了解.原来老金原单位因经济效益不好,已有半年没有汇寄退休费了。我们立即出面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并多方奔走,使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解除了老金及其家人的后顾之忧。退休干部郭松年老伴去世后,情绪一直不好,我们支部的同志多次到其家中看望、安慰,并把其儿子,儿媳召集起来,商量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老郭的心情逐渐好了起来,参加支部活动更积极了。通过这些工作,使老同志切身感到党支部就是自己的家。
为了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我们根据《党章》要求建立了适应老同志特点的组织生活制度。针对我乡老党员分散居住在25个自然村,年龄较大,又有10几名常年卧床不起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一是合理划片编组,以距离远近为主,编成10个党小组。二是党小组会议地点安排在身体有病、行动不便的同志家中召开。三是固定活动日,每月阴历初一召开支委会、初四开党小组会、十六政治学习、二十八日上党课,解决了临时通知不便的困难。党员们大都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非常珍惜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中尽管年龄最大的已84岁,有些同志住家离支部远达16里路,但每逢党日,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除卧床不起者外,都能自觉、准时地来参加学习。有3名老同志自己不能走来,每次都是让儿孙们用自行车接送。由于我们长期坚持“三会一课”的组织生活制度,党员的党性观念不断增强。老党员倪克昌同志,因患肺癌在青岛住院两年多,每月都向支部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提出开展支部工作的合理建议。老党员于先道同志临终前颤微微地拿出自己仅有的100元钱,留下遗嘱,请孩子向党组织转交他最后的一次党费。当他女儿手捧100元钱党费,来到支部时,所有在场同志的眼睛都湿润了。
在抓党员思想建设方面,开始我们认识不足,总感到我们支部的党员都是老干部,入党时间早,受党的教育多,不要把思想教育的弦绷得太紧了。但后来发现,有的同志退下来后,对自己要求不那么严格了,个别的同志甚至做出一些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事实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了抓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为此,我们按照《党章》要求,反复抓了党员的义务和党的宗旨的教育。利用学习日、活动日组织党员学习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论述,引导大家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思想。我们组织老同志开展“对照革命先烈,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讨论,并连续四年在党员中开展了“在党内做个好党员,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个好长者”的三好活动。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我们每季度请乡党委的领导讲一次国内外形势,组织老同志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举办“话十年改革”座谈会,“我看形势心得体会”等活动。并且坚持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位老干部曾在建国前义务教学三个月,当村里按有关政策向他收取承包土地提留金时,他提出以这段历史贡献顶帐,执意不肯交纳。在思想互助会上,同志们耐心地启发他好好想想斗争年代和自己一起战斗牺牲的战友,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贡献,严肃地批评他这种做法在群众中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来他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并主动向村里承认了错误,照章交纳了提留金。由于思想教育抓得紧,提高了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1988年秋,社会上的抢购风刮到我市。市委、乡党委明确指示,共产党员不要抢购,不要做有损于党员形象的事。我们党支部立即召开党员大会.提出了党员不去抢购,同时要教育家属、子女和亲友也不抢购的要求。全体党员严格按党的要求办事,没有一个参加抢购。党支部副书记张龙义听说女婿已从银行提出4500元钱准备去抢购东西,便立即制止,并劝其把款又存入了银行。与此同时,还在全乡老干部中发起了每人存5-10元钱活动。在老干部模范言行的带动下,抢购风刮得最厉害的7天内,全乡商品流通正常,银行存款不但没减,还增加储蓄43万元。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波及到了青岛,我们这里也有人企图捣乱。为了使全体党员在这场风波中站稳立场,当人民日报“4•26”社论发表后,我们立即组织党员学习,并制订了落实措施,向全市老干部发出了《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反对动乱》的倡议,开展了向在校的大学、中学学生和在外地工作的亲属写一封信活动。全乡108名老干部共写信160封,组成了16个老干部形势报告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深入农村、工厂、学校作报告34场,受教育者达3600多人,为稳定局势做出了贡献。
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树立文明新风
改革开放的形势,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更新着人们的观念,但是农村一些不良习气和愚昧落后思想也相继泛起,特别是看到一些孩子不务正业,不求进取,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我们瞧在眼里急在心上。大家一致认为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能否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党支部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首先从教育青少年抓起。
我们乡共有中小学校34所,在校学生5400多人。为了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我们聘请了39位老同志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成立了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协会,组成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组,经常深入学校,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革命传统、远大理想和法制教育。几年来,共到学校宣讲200多场,听众达3万多人次。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我们还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过队日、团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教育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刻苦学习,长大接好革命班。由于教育得当,长期坚持.学生们的德、智、体、美都有了较好的变化。对一些后进、失足青少年,我们安排专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近几年全乡老干部直接帮助的16名后进,失足青少年,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如五年级学生隋建兴,经常逃学打架,全村7个小卖部让他偷了个遍。支部委员袁显经同志得知此事后,就主动和他结成帮教对子,从学习、思想、生活各个专面进行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袁的耐心帮助下,连父母都无处着手帮教的孩子,现在已经考上了中学,还被评为“三好学生”。看到孩子们的点点进步,我们这些老同志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改变旧风陋俗,是我们支部抓精神文明建设做的第二件事。我们发现有不少旧风恶习在有的村庄比较严重,不冲破它,社会主义的新风就树立不起来。我们首先在老干部家庭中开展“五好”活动,即老伴要做好老伴、好婆母、好奶奶、好邻居、好亲家;儿子、儿媳要做到遵纪守法好、勤劳致富好、尊老敬贤好、社会公德好。每年评比一次,每次评上“五好”的都在30人左右,并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这一活动在群众中影响很大,不少原来不孝敬老人的子女,转变了态度。离休干部姜宽龙,今年79岁,老伴早逝,受儿子、儿媳虐待,通过开展“五好”活动,儿子、儿媳大变样,让老父亲从破旧的黑屋搬进新房,天天吃上可口的饭菜,不再吃剩饭。前年春节,儿媳见他的表坏了,专门给他买了块新表。由于他的心情好了,身体也健康了,过去走路离不开的拐杖现在也扔掉了。由于老干部的家庭带了个好头,带动了全乡,现在尊老敬贤已在全乡形成风气,很难再听到不尊重老人、不赡养老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党支部积极倡导文明新风,乡妇联组织27对新郎、新娘举行集体婚礼,我们就立即组织老干部前往祝贺,给每对新婚夫妇送去一幅“携手同行改革路,并肩开创致富门“的对联。乡武装部每年征兵时,我们都主动给新战士送去《致新兵同志的一封信》,表达一下我们这些老兵的心愿。每年的教师节,我们都组织老干部给教师送慰问品或慰问信。为了便于宣传新风尚,我们还成立了老干部文艺演唱队,这个演唱队的22名成员,最大的已77岁。别看我们这些人在职时大多没上台演过节目,演技不高,但是我们有为了搞好党的宣传工作,不怕丢丑,不会就学的精神,演出水平也不断提高。现在不仅在当地已有名气,去年参加青岛市举办的元宵节民间文艺广场大赛,还得了一面锦旗。几年来,我们这个宣传队,共深入村庄、学校、工厂演出200余场次,自编、自演节目100多个,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新风,起了重要作用。离休干部陈志宝是当过兵、打过仗的老战士,前些年因病双目失明,在家休养。为了宣传新人新事他不顾年老身残,积极地参加宣传教育活动,近两年就自编自演节目30多个。他的演唱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凡是听到他演唱的同志,没有不为之感动的。老干部搞文艺演出为人们开展文娱活动带了个好头,使群众受到了鼓舞,他们普遍反映,老干部把文明新风吹到了千家万户。
村,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搞好村级政权建设是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我们这些老干部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帮助搞好村级政权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抽出25名老党员组成了老干部议事组,为村支部搞好工作当参谋,帮助党支部搞好组织生活制度建设。三教村原来是全乡政权建设较差的,公粮或提留金年年交不齐。1989年该村老干部党小组成立了一个议政小组,首先从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入手,帮助他们找问题、订措施,并协助村党支部处理了老大难问题28个,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党支部的威信大大提高了,村干部的话群众也听了。现在这个村交公粮、交提留,再不用去催,年年如期完成,去年被评为莱西市村级建设先进单位,被青岛市评为“文明村庄”。
三、发展农村经济,共走富裕之路
几年来,党支部在组织老同志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出力的同时,注意发挥他们在农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大家为家乡早日富裕多作贡献。
一是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的面貌虽然越变越好,但是不少群众仍摆脱不了传统的劳作观念,想富、盼富而不会富。党支部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积极组织老干部向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介绍致富的经验,一方面根据大多数农户院舍比较大的有利条件,引导大家发展庭院经济。为了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老干部率先垂范,当年就在庭院内种植果树1200多棵,饲养家禽2000多只,有的老干部家中养鸡几百只,年收入近万元。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组织老干部向群众传播种养殖经验和技术,指导和帮助群众发展庭院经济。老党员李文学同志,了解到群众急需果树苗,就把自己辛勤培育的价值近万元的8000多株新品种果苗,无偿地分送给了群众。在老干部的带动和帮助下,现在全乡群众庭院经济蓬勃发展,纯收入已达60万元左右,成为群众致富的一项重要门路。
二是帮助群众科技兴农。几年来,党支部要求每个党员都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群众富起来。为了联系方便,我们采取了包户的办法,80名有农业技术专长的老干部包了362户群众,具体帮助、指导他们发展生产。这几年,被包户平均每年增收700多元。为了不断提高老干部的科技水平,我们举办了老年大学,每月两次上科技课,及时给老干部传递科技兴农的信息和新技术。如老干部学习了科学新法养猪后,立刻就有53名同志到全乡160个养猪户中进行推广。经过他们悉心帮助指导,科学新法养的猪,肉嫩膘少,生长周期短,节省饲料和资金。现在每头猪可增加收入约100元,这160户共养800头猪,一年增收就达8万多元。离休干部于内臣为了迅速传播科技知识,在村里自费办起藏书5000余册的家庭图书室,无偿供群众借阅,并向大家介绍有关知识,帮助农民走致富的道路。
三是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我们组织老同志发挥作用的重点,是请老党员、老干部出主意当参谋。自87年以来,我们共向乡政府和各村委提出各类发展生产建议850多条,多数被采纳,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们乡有座氟石矿,过去没有专门管理,各处群众随便挖运矿石,既损坏了道路和附近农田,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党支部发动老干部对石矿进行认真的分析、勘察后,向乡党委提出了“统一管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建议。乡党委采纳了我们的意见,购买了6台50马力的拖拉机,补充了机械设备,组织专人进行开采运输。为了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我们组织老同志多次去济南、烟台、临沂等地联系氟石供销,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现在这个矿每年收入达100万元。党支部副书记邴桐山所在村,多年干旱缺水,1988年播种时因缺水,全村31户没种上麦子,只完成播种任务的70%。1989年,他向该村提出了“打井取水,两级扬水上山”的建议被采纳后,在当年大旱的情况下,全村提前超额完成了播种任务。我们乡的三教村,土质很适合种大蒜,党支部根据当时的市场信息,及时向该村委提出了“三教村致富靠大蒜”的建议,村委采纳了这个建议,扩大了大蒜的种植面积,当年就使该村多收入7万多元,使这个村走上了致富路。乡亲们讲:“我们富,多亏老干部”。
我们党支部仅仅是团结带领全乡离退休干部,为家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各级党组织却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深感受之有愧。我们决心珍惜荣誉,不断努力,在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党旗再添光辉,为人民再立新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