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冀县二甫村村委会主任兼工业公司总经理、离休干部薛保印同志,几年来,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襟怀,以一个改革者的胆略和气魄,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在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建设“小康村”的过程中,踏出了一串闪光的脚印。
一
1982年,60岁的薛保印从县粉末冶金厂厂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离职休养,回到了家乡二甫村。
紧张忙碌了大半生,现在“解甲卸鞍”,该过几年轻松日子了,这是薛保印最初的想法。可现实生活却给他提出了新的课题,使他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人归故里,总要左邻右舍走一走,村前村后看一看。可越走越看,薛保印心情越沉重。因为他看到,这些年来村里的面貌没有多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没有多少提高。一千多口人,人均只有四分地的村子,竟没有一摊像样的工副业,人们辛辛苦苦劳动一年,日工值才几角钱,人均收入还不到200元,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少个不眠之夜,他辗转反侧,久久思考:党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富民政策,为什么家乡还这样贫穷?自己是个老党员,老干部,又搞了一辈子工业,难道能眼睁睁地看着乡亲们继续受穷吗?不,不能!靠村里人均四分盐碱地土里刨食不行。要致富,搞工副。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富裕日子。
就在薛保印决心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拼搏一场的时候,也在为群众脱贫致富操劳奔波的二甫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王宗泉登门求教来了。
这天晚上,二人促膝畅谈二甫的现状,谈二甫的优势,谈怎样起步,怎样选突破口,直到月暗星稀。就在这天晚上,他们定下了“一年脱贫,二年腾飞,三年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二
多年搞工业使薛保印养成了一种说干就干,分秒必争的作风。支委会决定建砖瓦厂的第二天,薛保印就带人踏上了去秦皇岛购买机器设备的旅途。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炎热的天气,旅途的劳累,使本来患有高血压的薛保印血压一下子升到二百四,休克在医院里。抢救过来后,同行人员劝他休息几天,他把手一挥说:“家里等机器用,一天也不能拖,我顶得住。”他一边吃着药一边与厂家联系,很快买回了机器设备,保证了砖瓦厂按期投产,当年获利五万余元。
第一炮打响了,薛保印和二甫村的干部群众信心更足了,步子迈得更大了,一座座厂房相继建立起来,副业、商业也跟着上马了。
薛保印和王宗泉检查工作时,发现暖气片厂的地上有许多废铁渣,机修厂门前大坑里堆满了废铁屑,农机站的院子里扔着不少废机件,经测算,废铁屑每年可收集约一万吨,他们心中顿时升起一个新的希望:变废为宝。
他们马上组织力量对天津、保定、德州、衡水、邢台等地进行了市场调查,了解到生铁近几年、市场需求仍很大。他们立即召开支委会,决定建一座年产7000吨生铁的冶炼厂,当年10月1日出产品。到10月1日只有50天。50天要建成一个年产7000吨的冶炼厂,谈何容易!图纸哪里来?设备哪里来?技术人员哪里来?一切都茫然无绪。
老薛把牙一咬:闯!他顾不上多病的身体,带着人和省、市有关部门的五级介绍信,匆匆赶往石家庄冶炼厂取经,但被冶炼厂婉言谢绝参观。
省会的夜晚灯光璀璨。忙碌一天的人们有的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精彩节目,有的与亲友聚谈聊天,也有的早早进入梦乡。可老薛他们却无暇享受这些。
接着去邢台,邢台白跑。去邯郸,邯郸落空。于是,又去山西长治。毕竟年龄不饶人啊,他又患有多种疾病,连续奔波,长途跋涉,他担心拖垮了身体事小,搞不来图纸耽误建厂是大事呀!换个别人?不行,别人外行不懂图纸和技术。豁出去了!他临行前对年轻的支部书记说:“宗泉,放心吧!搞不到图纸,你就在家给我准备好棺材,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图纸搞到手。”
山西长治,时值盛夏,炎炎烈日把太行山的石头炙烤得灼人脸面。薛保印不时把小褂脱下来,拧干汗水再穿上。一颗热诚的心,一片真挚的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终于感动了“上帝”,搞回了图纸和技术。
50天,没有公文旅行,没有上级机关的层层报批,没有这单位那单位的踢皮球。说了算、定了干,二甫人以二甫精神,二甫速度,二甫效率,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内,使一座年产7000吨铁的冶炼厂建起来。第一年就获利70万元。
薛保印看着那高大的烟囱,成片的厂房,欣慰地笑了。
冶炼厂建成后,薛保印又围着一片烂苇塘转起来,又开始勾画建一座年产4万吨炼铁厂的蓝图。
为了家乡的经济振兴,为了二甫人的富裕幸福,薛保印奋力拼搏着。
三
薛保印这个1947年参加工作,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勤勤恳恳,不求索取,甘做贡献。
薛保印全家二十一口人,是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他家有两个司机,一个电工,三个农村企业会计,一个车工,一个保管,三个干部,可说是人才济济,如果他一家搞个体工副业,会很快富起来。为这,子女们求过他,亲友们劝过他。说实在话,他也不是没往这方面动过心思。国家的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干也无可非议。可薛保印同志毕竟是受党多年培养教育的老党员,有着四十多年工龄的老干部。他想得更深、更远。他更懂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现在乡亲们还都在贫困中生活,怎么能只顾自家致富而不顾群众呢?他对孩子们说:“要干,而且要大干,但不是我们一家一户干,而是要带领全村一起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要求子女安心本职工作,出全勤,干满点,为二甫村的经济振兴出力流汗,大显才干,多做贡献。
从那时起,薛保印就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事业上,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日夜操劳,奋力拼搏。
几年来,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冰雪盖地,都没能阻止他那坚强的脚步。他亲自绘制了一座又一座厂房的蓝图;他操持起一摊又一摊副业;他出面签订了一份又一份合同。他谈业务,通关节,请师傅,跑设备……他跑遍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的30多个市县,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谁也记不清,也难以记清。有一次,薛保印去河南新乡购买水泥厂设备。从衡水一上车就没有座位,一直站到石家庄。为了赶时间,他只得买了几个包子,又匆匆登上南下的列车。车上照样拥挤,他好不容易挤到洗脸池旁,半倚半靠着挨到邯郸,才找了个座位坐下。到了新乡,正赶上开大会,个个旅馆客满,他跑了三、四个小时,才在郊区找了个大车店住下,上千里路程,十多个小时没喝上一口水。饥渴、劳累、困乏,他熬过来了,没有一句怨言。 正当薛保印为与保定联营建化纤厂而日夜奔忙时,与他几十年同呼吸共命运的老伴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他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几十年来,老伴为他抚育儿女,侍奉老人,操持家务,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儿女成年,家境也开始富裕,正要和和美美过几年好日子,不料老伴却抛他而去,他悲痛欲绝。
每当晨光微露,日落西山时,一个瘦弱的身影蹒跚在村庄外,踟蹰于工厂边。人们知道,这是薛保印在怀念几十年风雨同舟的老伴,寄托对亡妻的哀思,人们担心这巨大的悲痛会把老薛压倒,都想去安慰他,去替他分担痛苦。但是,薛保印知道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他去干,他很快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他挺住了。
半月以后,老薛又出现在正在兴建的化纤厂工地上。看上去他面容憔悴,白发增多,苍老了不少,但一工作起来还是那样劲头十足,果断干练。老薛忍受着巨大的悲痛,400多个日日夜夜的心血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投资350多万元的化纤厂建成投产了。
四
短短几年的时间,二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8年前还是个工业空白、日工值才凡角钱的穷村,现在已有了砖瓦厂、冶炼厂、车辐条厂、暖气片厂、化纤厂等23座工厂,8个商业服务单位,一个建筑大队,一个运输大队,年产值逐年上升,利润逐年增加,群众生活逐年提高。
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发展到625万元,人均收入2040元;1984年总产值805万元,利润262万元,人均收入2440元;1985年总产值1455万元,利润320万元,人均收入2750元;1986年总产值1600万元,利润350万元,人均收入3180元,上交税金70万元;到199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000万元,上交税金100万元,人均收入3800元。
二甫富裕了!二甫腾飞了!二甫率先跨入“小康村”的行列,成为全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这是二甫人的骄傲,也凝聚着薛保印的一腔心血和无私奉献。
薛保印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忘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他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他的倡导和建议下,村里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文明教育,福利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发展。现在150名老弱病残村民,每人每月发30元生活费;每个村民每月无偿补助生活用煤100斤,免费供粮40斤,每年发春冬两套村服;投资15万元建了一座浴池,免费供村民洗澡理发;村民药费报销70%,重病号和外出住院酌情补助;投资15万元整修了街道;增加智力投资,兴建了教学楼,并规定被大专录取的学生奖励3000元,被中专录‘取奖励2000元,考入高中奖励500元,大大提高了村里青少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薛保印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经常抽出时间到学校了解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他共为学生作报告50多场。
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现在,在二甫村已看不到打架斗殴,小拿小摸,耍钱赌博等不良现象,也很少有家庭纠纷。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薛保印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把所做的一切看作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他虽年已古稀,但仍在积极勤奋地工作,不知疲倦地进取,带领群众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