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双良,今年68岁,是山西太原钢铁公司加工厂的退休干部,原为渣场工段的工段长。

1983年5月,在我即将退休的时候,主动承担了治理渣山的任务。八年来,我们一班人团结协作,带领渣场职工,坚持改革,艰苦奋斗,把堆积了半个多世纪,占地两平方公里,体积有1000万立方米的大渣山,基本上搬走了。外运废渣1661万吨,回收废钢铁65万吨,为国家节约治渣资金一亿多元,总盈利4494万元,腾出土地2000多亩,重新规划修建了渣场铁路线,建成长2500米、宽20米、高13米的防尘护坡,把昔日尘土飞扬的“黑山坡”,建成了有树木3000多株,草坪1000平米,有鱼池、有莲塘、有凉亭的工厂“花园城”。既解决了太钢生产排渣难的问题,又控制了环境污染,消除了太原市一大污染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6月联合国授予我“治理环境全球500佳”光荣称号。1990年元月22日,江总书记视察渣场后为太钢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江总书记的题词,给我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我觉得,我取得的成绩应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太钢和渣场的全体职工,没有党的支持,没有渣场职工的团结奋斗,我一个人怎么也“搬”不走渣山。

现将我们承担、开发、治理渣山的情况向大家做一简要汇报。

一、发扬主人翁精神  勇挑重担

我为什么要承担治理渣山的任务呢?

渣场是太钢唯一的排放废渣的场地。从1934年建厂以来的五十多年间,由于场地的限制,越堆越高,形成了一座大渣山。它既严重威胁着太钢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又对十里钢城及太原市区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搬掉这座渣山,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看着渣山一天天“见长”,看着大钢铁企业光“吃”“拉”不出来,都快要“憋死”的样子,我心里十分着急。公司领导向省、市要地盘堆渣,省、市领导也不好解决,说不行就修铁路,架桥梁,钻山洞,把渣往几十里外的西山倒。但是,如果这样,不要说投资上亿元,建设周期长,远水不解近渴,就是废渣可以倒,那渣里的废钢铁也白白的都倒掉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一条理想的治理之策。太钢急,省、市急,我心里更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工人阶级的使命感,促使我决心治理渣山。于是,1983年初我利用星期天,带上儿子搞实地测量,经过详细调查,初步算出渣山大约有1840万吨废渣可开采。我又用10吨卡车拉了一车废渣,倒出来一拣,能拣出500公斤废钢。这样预计,有36万吨废钢可回收,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可回收7000万元以上。我决心想办法把渣山吃掉,把这“宝”取出来,为太钢解决这个难题。

我想治渣山的消息传出后,各种言论都传来了,有的说,“你也老了,费个啥劲”;“别人都不干,你出那个风头干啥”;也有人说:“李双良是想搬掉渣山,家里堆成金山”;“是想出名争利”等等。我心想,不管你说什么,我有我的主意,就是泰山压顶也不弯腰。说我老,古代的愚公比我老,人家每天挖山不止;说我出风头,我觉得,为了太钢、为了国家,这个“风头”该出。说我家里堆金山,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因此我跟领导讲,“只要治渣权,不要提成钱”。我还表示,不但我自己不要钱,治渣山也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只要现有的13台设备和百十来人。我们坚持自力更生,从人工挖渣入手,从肩挑人抬开始,用治渣养渣、“靠山吃山”的滚雪球办法,逐步实现机械化。同时,开展综合利用,综合治理,形成良性循环,保证七年搬掉渣山。

1983年3月,太钢公司确定我为治理渣山的负责人。从此,太钢的渣场,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搬走这偌大的渣山,碰到了许多困难。

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是,成千上万吨的废渣往哪儿倒。我发动职工四处奔波,到处联系。在东山找到了一条大深沟,我与村干部协商,人家听说是倒废渣,怕受污染,给多少钱也不干。我耐心给他们算帐、解释,我说,这条沟沟底的面积是16亩,假如把废渣倒在里面填起来,上面再盖上一层两米厚的黄土,就可以变成113亩好土地,这样,我们的渣倒了,你们也可以增加土地。又提出每年给村里3.6万元作补偿,一定10年不变。村干部一听,觉得挺上算,就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个困难是,运输工具和人员不足。我们不辞辛苦,向太原市交通局北城管理站和太原市运输四公司求援,给他们反复讲搬渣山的意义和改变太原市环境污染的好处。这两个单位的领导被我们的精神所打动,我们共同组织了郊区农民500多人,汽车60台,手扶拖拉机65台,平车300多辆,开始了治渣“大会战”。

1983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一天,我带领600多号人马,数百辆小平车、拖拉机、汽车浩浩荡荡开上渣山。从这一天起,太钢那50年来天天上升的渣山开始下降了。

昔日冷冷清清的渣山,一下子红火起来,汽车、拖拉机、小平车川流不息。挖渣的、拣铁的、拉运的人群一片又一片,最多时上到1000多人,一个月下来,治渣就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废钢铁近4000吨,收入17万元,盈利11万元。

废渣往东山的大槐沟里倒,有十多里路,上山坡陡路窄,经常堵塞,既影响运渣速度,又需要很多运费。我想找一个既省钱又省事的办法。那一段日子,我整天骑上自行车,跟着垃圾车跑,看他们往哪倒。看见盖房的、修路的,就凑上去介绍用废渣充当回填料的好处。我还找到加固汾河堤堰的单位和修公路的工程队,这两个单位听说是免费供应废渣,非常高兴。就这样,一下子运走70多万吨,仅此,一年就可节约运费60多万元。

过去装车是用雇来的铲车装渣,不仅慢,而且每天光装车费就要支付1820元。我心痛这些钱,就自己设计图纸,组织职工动手用废料做装车漏斗。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做成了四个装车漏斗。投入使用后,效率比过去提高9倍,每年可节约装车费36万元。

这些问题解决以后,我并没有满足,也没有感到轻松。我是看着渣山一天天增高的,十分清楚它的价值,里面埋藏着许许多多可以重新发挥作用的东西。象现在这样简单把废渣倒掉的办法,看起来省事,也能挣回不少钱,可实际上每倒掉一汽车废渣,就等于倒掉几十、上百元钱。这对国家、企业来讲是一种浪费,也不符合渣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指导思想。要节约,就要一点一滴的节约,要挖潜,就要做到物尽其用,不能把那些宝贝疙瘩白白扔掉。

一次,我到北京钢渣水泥厂参观,看到那里有一种磁选机,听人家介绍,筛选中小块状废钢铁的效率很高,再一打听,一台磁选机得花十几万元,我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决定自己研制磁选机。从北京回来时,我买回几个大磁鼓,一回到工段,就和职工们开始制作磁选机,没有图纸,凭着参观时的印象,照葫芦画瓢;没有备件,自己制作;没有材料,找废旧的代替。我们就这样左鼓捣右摆弄,终于装成了4台磁选机。一试用,效果很明显,很快回收废钢铁6000多吨,增加收入90多万元。

从磁选机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接着,又搞了多项革新。

——购买200多块小磁铁,自制安装成了手携式磁选棒,往废渣里一插,就把粉末铁屑都吸了上来。

——自己制作了砸渣机,把一些大块废渣砸碎:将渣子与废铁分离。一年回收废钢铁2600多吨,增加收入30万元。

——安装起了小化铁炉,把不能直接送进炼钢炉的废钢铁冶炼,铸造成铁条,每年有4000多吨,增加收入40万元。

——1989年,不锈钢原料紧缺,渣场又安装了光谱仪,从废钢中挑选回收了不锈钢渣5800吨,价值达1740万元。

钢和铁选尽了,其它废旧物资也不能扔掉。从1983年5月到1989年底,我们共回收耐火砖10710吨、镁砖8297.55吨,电极567吨,加热炉渣7860吨,再加上一些可以利用的材料,总回收价值达182万元。

几年来,渣场购置了一批进口机械和国产设备,自己又动手制作了一些,总计83台,效率提高后增加的收入不说,光是省出的钱就有上百万。

我常想:我们是艰苦创业,懒一懒几十万出去了,动点脑子受点累;省下的就不是十万八万。几年来,我们就是这样,靠艰苦奋斗,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

三、综合治理  物尽其用

世上原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才有了路。综合治理渣山,在全国冶金行业中,太钢是第一家。开始,我们只是从废渣中拣废钢,拣有用的东西,渣子还是要倒掉。我又想,能不能把渣子也利用起来呢?我和我的伙伴们,找了有权威的老专家、教授,找了有关部门进行各种数据的化验和试验,结果表明,铁炉渣能当矿棉制品的原料,炼钢的转炉渣和平炉渣,能当水泥原料,而且这些炉渣还能代替石子铺路盖房。于是,我们综合利用、治理渣山的路越拓越宽,渣子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我们修了19000平方米的柏油路,用渣子代石子就省下了20万元;用渣粉制成了四方或六方水泥砖200万块,强度不低于市场的,而成本只有外购的二分之一。同时,为省内七个矿棉厂生产提供了原料,为市建筑施工提供了大量的回填材料和施工材料。

1987年,渣山已搬掉大半,但旧渣去了,新渣又来,周而复始。我们这儿地处太原市西北角,太原又常刮西北风,因此“尘龙”锁不住,风常把渣土刮进市内。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消除这些风尘污染呢?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墙根底下废渣和四周有墙的渣土在大风里却纹丝不动。从这个现象,我受到启发,形成了一个新的计划——围墙锁“尘龙”。

大家集思广益,在地上画道道,划圈圈,把周长定为2500米,高度定为三丈九,比古城墙还高三尺。大门是7米高,5米宽,修成两孔式,一进一出十分方便。我通过预算,造价需286万元。我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个省钱办法,用自制的渣砖砌护坡,用120万吨废渣土代替黄土回填,这一里一外一算,不仅没花一分钱,还赚了14万元。我们又在上面开始植树种花,修花坛、假山、鱼池、凉亭和长廊,上面又焊接护栏,护栏是用管子制成,还能洒水。现在渣场不仅不是污染源,而且是一座花城,成为太原又一名胜。我们又对围墙内的铁路线进行统一规划,把13条线路改为6条,固定倒渣点,6条线路又分别用护坡分割开来,层层锁尘龙。不知道的人就是走近,也不知道这儿就是渣山,仅这一项每年又节约人工费21万元。

就这样,我和我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几年,走出了一条“以渣治渣,综合利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新路子。

四、群策群力  团结奋斗

渣山是搬掉了,但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一出名,外出多了,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很多,应酬很多,在渣场的日子屈指可数。治渣的功劳,应归功于渣场工段党支部,渣场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象我这样的80多位离退休人员。没有他们,我是一块铁,也打不了几个钉。在治理渣山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有什么重大事情,总是找大伙商量,比如修护坡,大家提议,搞成大寨田式样,我采纳大家建议,修成阶梯式。几年来,大家共提合理化建议104条,我也提了几十条,我们先后实施了74条,节约220多万元。备件员张汝荣同志,年过花.甲,每天为备件奔忙,主意又多,仅他一人就节约13万元。治渣一组二组和修理组的同志们,不但修旧利废,而且处处精打细算,每年都节约几十万元。大家都为太钢着想,这是多么好的工人啊。66岁的常舒心同志,原是支部书记,担任绿化工作,比我还辛苦。72岁的张连登同志,负责记工和统计工作,有些民工队向他行贿,都被严词拒绝,是个有名的“顶门棍”。我要求自己很严格,每天早去晚归,星期天经常不休息。有的同志家里生活有困难,我用自己的钱帮助他们;有的人过去对我有成见和误解,我也以实际行动来感动他。我不谋私利,同渣场人员拿一样的奖金,不要任何额外报酬,自己因病休息了,照样扣除奖金。自己的亲侄儿违反渣场规定,我一下子罚了比其它人员多十倍的罚金。我觉得这是为革命而工作,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渣山已基本上搬走了。现在每年排放的70万吨渣,随倒髓清理,不再积留。已腾出的1.48平方公里好地,盖了22栋职工宿舍楼,建了中、小学各一所,建了残疾人的厂房,修了公路等,用治渣的钱还给工厂买了市内的两座楼。

各位领导,治理渣山,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党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和荣誉,我内心觉得受之有愧,人民给我的重任还没有完成,历史的使命还要求我继续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一定要继续干下去,而且还要再干的好一些。

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