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组织在敬老文化氛围营造中的功能研究
——以闽南某社区“老年陪聊队”为例
黎春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社区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社区自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社会元素和制度变量,正在催生和引发基层民主权利、公共治理环境及社区服务模式的积极变迁。在社区服务中,养老服务是目前老年人关注的重点之一。但在一些地方,养老服务还是社区的“短板”。然而,在闽南一个普通社区里,敬老爱老风气浓厚,社区老年人亲如一家,和睦相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因为社区里有老年人共同的家——“老年陪聊队”。“老年陪聊队”成立以来,调解家庭矛盾多起,为老年人办好事多件,在专心为老年人服务、营造敬老爱老文化、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老年陪聊队”在一种没有行政干预,纯粹自发、志愿的情况下产生,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社区自组织。在当前的社区治理格局中,行政主导的因素比较明显,居民的主动参与性差。在居委会真正开展各项活动时,除非有上级财政部门的拨款,否则经常出现没人、没钱、没权、没场地、没设备的尴尬局面。真正的社区自组织的特点是民间性和自治性。“老年陪聊队”自成立以来,以社区全体老年居民的参与为基础,在聊天中寻找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老人个人自愿捐款、找企业赞助、争取相关部门拨款性支援等途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自助性活动。通过聊天,老人们积极排解心中不快、言传身教地教育年轻人、提醒相互之间理解包容,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对老人子女进行传统“孝老”文化的教育,夯实家庭敬老爱老的思想基础。其次,在老人之间推崇“助老”文化,培育志愿精神。第三,对社区居民进行“敬老”文化的宣传落实,增强社区凝聚力。
与政府管理以及市场治理相比,社区自组织的一大显著优势在于能够利用组织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网络关系、社会威望及社会地位和由此产生的一些非正式制度规范等来进行社区治理、提供社区服务。在社区“老人陪聊队”这样的社区自组织通过自己的独特行动——“聊天”,为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老人们的行动不仅娱乐、锻炼了自身,而且营造了爱老敬老的文化氛围,培育了志愿精神、增强了社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