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最爱看电影。只要知道周边哪个村里晚上放电影,放学后,顾不上吃饭,拿上两块凉红薯约上几个小伙伴,边吃边赶路。有时都要跑到十几里路远的村里看电影,可算得上是电影的“粉丝”啦。

我特别最爱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战斗故事片,可以说,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像《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英雄儿女》中的王成,以及《智取华山》、《战火中的青春》、反特故事片《羊城暗哨》、《秘密图纸》、《国庆十点钟》等影片的战斗英雄,深深地感染了我,在我少年时期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那时,我就默默立下了誓言:长大了,我一定要当兵。像战斗英雄那样,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消灭黄世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在邻村看电影是不花钱的, 到乡政府大院看电影就要花钱买票。电影票是一角钱一张,可在当时,一角钱我能买两个笔记本或三支铅笔。我那时读书基本上是舍不得买现成的笔记本的,都是买二版纸(普通书写纸)裁成32开,用纸绳装订成本子用来做学习笔记本。因为我家人口多,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每年除分得口粮后还要往生产队里找钱,所以我母亲把一分钱巴不得掰成两半花,哪里还有钱叫我看电影啊!尤其是每当听说是战斗故事片,我能急得团团转,不好意思向母亲要这一角钱的电影票钱。我老祖母猜透了我的心事,就给我求情,叫母亲给我一角钱去看电影。

我想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该怎样才能既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又能解决看电影买票这一角钱呢?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生产队的大牲畜都下放到户里饲养,我家里喂养了一匹大白马,那时生产队里有规定,家家户户都要积肥,“门口没有三大堆,要想打粮净是吹”。那时种庄稼全是农家肥,各家各户每攒一抬筐肥以质论价。一等肥三角钱一抬筐,二等肥二角钱一抬筐,三等肥一角钱一抬筐,喂大牲畜的户一般都是二等肥。因为有大牲畜的粪便淤积的是比较好的肥料,如果圈里还喂着猪,加上大牲畜淤积的肥都是一等肥,那就是三角钱一抬筐。

我灵机一动,就把刮牲口栏、填猪圈的活包了,多积肥挣钱看电影,到那时,向母亲要钱看电影也就理直气壮啦。于是,每当要看电影,放学回家后,我就拼命的用肥篓子拐泥填圈积肥。四肥篓子泥就是一抬筐,淤成一抬筐肥就是二角钱,看电影就足够了。

我家的牲口栏在前院,从泥场到前院将近二十米。我填完牲口栏后,小胳膊就被肥篓子把压出红红的道道血印。我老祖母看着我的小胳膊,心疼地说:“孩子,别填圈了,你就看电影吧!”我母亲看看我拗着劲,就给我一角钱,眼里含着泪花说:“孩子,去吧,妈知道你的心事。”我拿着虽然是母亲给的一角钱去看电影,但我心里却甜滋滋的,因为这是劳动所得,我自己积肥挣得,心里觉得非常踏实和自豪。

从此以后,只要放学回家刮牲口栏,老祖母就知道我今天晚上又要看电影了,尤其是战斗故事片从来没有落下过。心中的誓言在我刚满十八岁的时候终于实现了。我穿上了绿军装,踏入了军营,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是电影影响了我的一生。至今回想起来,心里仍能乐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