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90岁的王殊,曾任《红旗》杂志总编辑、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兼驻维也纳联合国其他国际组织代表。从记者到外交官,他都以自己的勤勉、刻苦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而获得赞誉。

离休后,王殊仍身兼数职,常常出席国内外举办的有关国际问题的会议和讲座。他说,和多数老人一样,他大多时间是在家写作、读书、听音乐,和老伴一起做家务、买菜做饭,饭后陪老伴散步、聊天,日子过得平静而又平淡。毕竟已进入望百之年,他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慢慢平缓下来。

王殊爱好文学,年轻时,就向进步报刊投稿。离休后,他重拾爱好,读读书,搞些文学创作。每天早上,他6点起床,洗漱后打开电脑开始写作两个小时。早饭后,他陪老伴儿去菜市场逛逛,回来继续写。午休起来,他泡杯咖啡或茶,在舒缓的音乐声里读书、看报;晚饭后散步一小时,十点钟准时上床睡觉。半年后,20万字的《我在音乐之乡奥地利》面市,这是王殊离休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新老朋友除了祝贺外,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作为一位先后到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家,频繁多彩的外事活动,新鲜生动的异域见闻,他都用一支长着“文学眼”的笔一一写来。一年后,又一本新书出版,新老朋友聚在一起,又一次开怀畅饮。

王殊一生喜欢读书,无论是工作中的休息间隙,还是旅途中的飞机上、车船上,得空就读。他认为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扩大视野,提高政治敏感性,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探知世界的风云变幻,提出工作中的高招,也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学修养。他在桌上、椅边、枕边,凡目力所及之处,都放几本好书,在哪儿都能读,开卷有益。

王殊另一大爱好是听音乐。20069月,在外交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音乐会上,外交官合唱团身着红军装,深情地演唱了长征组歌。王殊在前三排中间的位置,随着歌声吟诵,不时地抹眼泪。

他常说,从记者到外交官,是革命需要,也是国家需要。王殊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解放战争中转行到新华社当了记者。

从战地记者到国际记者,王殊的工作充满危险和传奇。但为国家和人民,他无所畏惧,并在危险的环境中坚守岗位,敬业爱国。在做记者的同时,他牵线搭桥,对中德建交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作为中德友协会长,王殊除组织中德文化年会,工业制造业双年展外,每年都要去德国走走看看,了解德国政府导向和民生诉求,力促两国高层互访,互信互惠,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及发展尽心尽力,做中德两国人民沟通的友谊桥梁。王殊笑着说,虽然退休多年,他仍热衷做一个记者,用笔记录所到之处的重要见闻、风俗民情、美景美食,把它放到博客上,与读者一起欣赏风景,分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