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普通老人,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在不断学习中超越自己,有所作为。本期介绍的是学出来的记忆奇人司长有、老有所为醉心根艺的赵庆林、“明星”老人李升恒、敬老模范李建中等,他们虽然满头白发,却不遗余力地弘扬传统文化,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奉献,在“学”与“为”中,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白衬衣,黑礼帽,戴一副黑框眼镜,72岁的司长有,个子不高,但干净利落,是个很有“范儿”的老人。家住郑州市司家庄的他,虽然只小学文化,因不断坚持读书学习,练就了超强记忆力,能熟背出200多个国家的名称。他还能背出某些国家的历任总统姓名及许多抗日英雄的姓名,被誉为“记忆奇人”。

 

学习练就超强记忆

 

司长有当过生产队副队长、燕庄村团支书。进入老年后,儿女都已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富裕,司长有有了空闲时间。他不喜欢喝酒打牌,也不喜欢养狗遛鸟,基本待在家里,照看孙辈,陪老伴儿逛街、买菜做饭、做家务,虽然学历不高,但酷爱学习。除了读文学作品外,他还自订了几份报刊,了解国内外新闻。他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司长有喜欢读武侠类、演义类小说,喜欢给孙辈讲故事,在读与讲中不断加深记忆。“从前侠客,着黑衣,盘扣密密麻麻,薄底轻靴,长刀寒光闪闪”……孙辈在他极富感染力的故事里睁大眼睛。在督促孙子孙女做作业时,看他们听写、背诵课文受阻,司长有就让孩子大声朗读课本,要求他们先把课文熟读背会,在理解的基础再去答题,孙辈们的学习进步很快。

司长有读书、看报很认真,还养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老人拿出一本本读书笔记,尽管密密麻麻的字迹不算秀美,也不乏错别字,但从中可以看出老人付出的超常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从精读、记笔记到背诵,十余年间里,他的记忆力也不断提高。村里同龄人记忆力在衰退,他的记忆潜能却不断被发掘。从国家名称到首都、总统名称再到历史名人,甚至一些不太有名的小国家,他都能记得住背得出名字。司长有说,他不是别人说的 “天才”、“奇人”,而是用不断学习来加深记忆的。日积月累,司长有能背诵很多名文篇章和名录,被人啧啧称奇。

 

背诵记忆尝到甜头

 

这几年城中村改造,司长有日子过得富裕悠闲。别人打牌逗狗,吃喝玩乐,晨昏颠倒,甚至患病住进医院。他感觉这不是他的生活。他坚信人生还应该有一些更高的追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带孙子逛书市,碰到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本是给孙子买的,他先读为快,这激发了他记忆世界各国名称的兴趣,从此尝试背诵国家名称,而且一发而不可收。

作为都市村庄的一名老人,司长有生活十分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追求名牌,起居有常,饮食清淡,再好的东西也不多吃。他的信念是无欲自刚。节假日,儿女们都来看望他,带来的礼品及吃食,他都分一半给民工、房客及邻居享用。他每天5点钟起床,外出晨练两小时,吃过早饭,或读书看报,或以书会友、背诵交友。他经常在小区旁边的小公园里散步,有熟人邻居碰到他,让他背一段,他也不拒绝,即兴背上某篇一段,听者无不拍手称奇。在他的影响下,一些记忆力减退的老朋友、老邻居起而效仿,过了一段时间反馈说记忆力好多了。因心有所系,他身体健康,各项指标都正常,几十年来从没有住过医院,人也好像越活越年轻了。

 

用行动树立好榜样

 

司长有说,他读书学习,加强记忆力训练不为别的,一是老了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二是给孩儿们做个榜样,活到老学到老,传播社会正能量。现在的好日子应当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好政策。他经常帮助别人,农村的亲戚、认识的民工、路边遇到困难的老人等,房客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却拿不出学费,他三千两千地给;谁家老人病了,住院了,他带上礼物去问寒问暖,不计较得失。一次,司长有在小公园晨练,见长椅上坐着一个抱着包袱的老大娘。原来,老大娘到郑州投亲,由于乘错了公交车,亲戚家的电话号也丢了,只好在公园的长椅上挨了一夜。司长有安慰老人不要急,带她到附近的小摊上吃了饭,让她慢慢回忆亲人、熟人的电话,终于与其亲戚家取得了联系,并把老人送到亲戚家。这位外地老人及她的亲戚非常感激,说他是个难得的好人。

现在,司长有每天上午读书、背诵3个小时,内容很多,诸如“外国名人录”、“养生名言”、“治理污染措施”等。他还有个小愿望: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记忆高人一起交流心得,提高记忆速度及整体水平,还想向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