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一期我们来讨论一个老年人非常关心的话题。对于城市里的老年人来说,大多数是守着过去积蓄的一点儿“老本儿”和每月固定的退休金生活,而他们退休后用钱的地方还很多,除了基本生活的用度外,还有看病、打点人情、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些投入等,于是导致了不少人对钱财看得很重。然而正是这种情况,可能会带来社会乃至儿孙对自己的评价不高,有人甚至不敬地称之为“老财迷”。这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情。那么,老年人要怎样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王斌72岁,退休机关干部):今天这个话题,我觉得所指出的我们老年人的特点真是入木三分,太深刻了。现实就是这样,谁都承认,大家手里的积蓄普遍不多,退休金更是微薄,而后面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不能不精打细算。这就容易给年轻人造成误解,以为老年人把钱财看得很重。其实他们不知道,物质决定精神,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因为钱财不多才量入为出,按计划花钱的。这不是“财迷”,而是现实的一种适应和自我调整,是迫不得已。

李永江65岁,退休教师):对钱财这个问题还真得想开点儿,不能当“守财奴”,不能像《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那样,到死还惦着把灯捻挑掉一根。也不能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那样,只认钱不认人,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给家人分发食物、蜡烛,连妻子的零用钱他也斤斤计较,一再克扣。这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种人。记得几年前看报,英国一个孤老太太,每天以拾荒为生,看起来很贫困,但她死后,人们在她的住所发现上千万英镑,令人大跌眼镜。

张国思(心理医生):前边讲的这些在心理上属于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应该摈弃。作为新时代的老年人,我们应该将手里的钱财科学使用,合理分配,既要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又要保证花了不吃亏。就我自己来说,我和老伴的退休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合理运用,每年拿出一部分来旅游,饱览各地风光,非常惬意。我和老伴的想法是:到离开这个世界时,剩下的钱够料理后事就行了。

葛艳红(医生):您能算这么准吗?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人死了,钱没花完”或“人还活着,钱没了”,也是一种现实。

张国思:这当然说的是大概,没法算准确。

葛艳红:玩笑归玩笑,我还是非常赞成张老师的观点的,老年人就是要将仅有的钱合理运用,把晚年生活调剂得好一些,别亏了自己。我们这大半辈子基本上都是为别人服务,年轻时抚养孩子,照料老人,忙于工作,现在父母走了,孩子也大了,我们也退休了,理应为自己多考虑一些了。

李迎春42岁,某杂志社编辑):对于钱财,我有几个想法提示一下老年朋友:一是花钱买健康,是值得提倡的事。比如老年人养生最重要的是营养,每天应去市场变着花样地购买食物,而不要只考虑便宜。每年做一次体检,做到有病早治疗,没病早预防。投点资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让生活给自己带来快乐。二是量入为出。对钱既不要花过头,也不要做“铁公鸡”。将衣食住行等必需费用全部加起来,再对照一下您的月收入,就能判断自己的收支状态。然后对钱财的使用科学合理。三是老年人中大部分爱理财,这要注意风险。应该稳妥第一,收益第二。有金融专家提醒我们,收益在8%以上的理财产品,一定要弄清楚来历。

葛艳红:你说的这几点很重要,这是对钱财的正确态度。

    路放58岁,退休工人):我家的情况和你们不一样,我儿子今年都32岁了,还没结婚。我们老两口的积蓄本来就不多,现在又都退休了,还得另找活干。为的就是给儿子准备结婚所用的钱。平时哪有工夫出去旅游啊!我们感觉只有儿女结过婚了,孙辈们不需要人照看了,我们的任务才算完成。尽管儿子多次说过他结婚的费用不用我们帮,但我们心里就是过不去这个坎儿,总感觉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现在我们什么也不想,就是一心攒钱为儿子结婚做准备。

王斌:我们中国老年人都是非常负责任的爸妈,认为只要孩子没成家,就是你的任务没完成,不过,也别太苦了自己,适当的享受也要享受。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钱的多少不见得起决定性作用。现在年轻人结婚普遍比较晚,你们也不必过度担心。祝愿你儿子有情人终成眷属。

路放:谢谢!这样说心里好像轻松了一些。

张振中72岁,某媒体退休职工):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报道:曾任广东省湛江市政协主席的陈光保近日被授予“南粤楷模”称号,这位83岁的离休干部,1994年离休后回家乡开荒办农场,他把全部财产都捐给了助学事业,并帮助五保户、孤儿的生活,累计捐款达1330万元。

    按说,官至湛江市政协主席,也是个不小的官了,类似这样的正厅级干部,如今在退休后仰仗人脉与声望“闷声发财”的不在少数,要不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也是自得其乐,但陈光保一声“我是共产党员,留钱做什么”,着实让人振聋发聩。仔细想想,退休时比陈光保官阶更高的人何其多,但能做到“裸捐”的又有几人?陈光保的这种行为,有人称之为“裸捐”,这无疑是一面镜子。

 

编后:对钱财还是那句老话,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够用就行,先满足自己的基本要求,将来剩多剩少,留给儿女,这比较合理,有条件的还可以奉献社会,帮助孤贫,这又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