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秋,我(张慕新)在高密县立小学读三年级。开学不久,班上转来一位同学,叫刘冠文,成为我的同桌。当时我们都不满10岁,我大他几个月。由于年龄相近,性情相投,不久我们就成为亲密挚友。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我们一直都是同桌,甚至周末也在一起,友情与日俱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年冬天学校停课,他随父母返回原籍寿光县,从此我们天各一方。次年春,我们一家搬到了青岛。1949年6月,青岛解放。我听一位小学同学说刘冠文已经改名为石磊,在北京某大学工作,其他情况不详。与冠文相见的愿望又成泡影。1979年春,我因公赴北京,曾向几所大学打听刘冠文的消息,都说查无此人,我失望而归。
2004年农历5月廿一日,我忽然接到冠文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是他的一位同学告诉他我的联系方式的。电话中,我得知他离休前是北京外交学院的副院长。当时,我喜出望外,非常激动。放下电话就疾书杜诗一首《赠卫八处士》。诗后写有小记:
“甲申五月廿一日,接儿时挚友刘冠文从京来电,欢叙同窗旧事,情景如在眼前,倏忽已陆十柒年矣!兴奋之中书杜诗以誌之。”
从此以后,彼此鱼雁往来不断,并互记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昔年风貌已荡然无存,俱垂垂老矣!真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啊!
2007年9月15日,冠文特地从京来看我。在我家相聚期间,谈不尽的童年往事,叙不完的个人经历。儿时的挚友,七十年后又重聚首,成为我平生最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