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20,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享年79岁。作为我国电视改革的“领军人物”,杨伟光的名字曾为广大观众所熟知。正是他的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才开启了我国电视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

从广播电台“下放”到CCTV

    19857月初,杨伟光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716,他到中央电视台报到。第二天,他就带人到基层调研,前后跑了两个月时间,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当时,中央电视台采集新闻并不讲究时效性,当天下午3点钟以后的新闻,要到第二天晚上才能播出。杨伟光感到不理解,有编辑就和他理论:“广播是声音,报纸是文字,而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像,第二天播放也有人看。”杨伟光反问道:“电视有声音又有图像,如果能够及时播出,那不是更好吗?”

    调查中杨伟光还发现,一条街道或一家工厂的小新闻,播出时间有的竟长达两三分钟,以致每天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仅播出十五六条消息。类似的问题还不少。杨伟光将这些问题汇集整理成文,撰写出一篇题为《关于电视新闻改革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呈交国家电影电视部领导,得到时任该部部长吴冷西的肯定和支持。

    “电视新闻要以多、快、短、声形并茂为目标,应有囊括所有要闻信息的雄心壮志,立志超过其他新闻媒体,包括广播。”杨伟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始对电视节目进行从观念、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改革,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发展之路。

    1986914日下午4,韩国金浦机场发生爆炸事件。当晚7时,中央电视台就在《新闻联播》中作了报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种如今司空见惯的做法,在当时却是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在国内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拥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杨伟光,不仅改革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制作方式,还开始了与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的竞争。为了报道好1986年汉城亚运会,杨伟光派出一支精干队伍前往汉城(今首尔),并要求记者们要“争时效第一”。果然,央视记者使出浑身解数抢先报道了中国选手获得第一块金牌的消息,让广大观众及时了解了赛会盛况。

在改革中不断实现突破

    1987325,第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六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当时,党中央对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提出要求,希望针对当时国内民众的思想动态和海外舆论对我国实行的各种政策的种种曲解和疑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向国内外各阶层人士正面阐述、说明、解释我国实行的政策,澄清国内外人们的一些混乱思想。

    杨伟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突破新闻报道的极好契机,决定把“两会”期间我国有关部门举行的8次记者招待会的实况录像播放出去。未料,他的想法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有人提出,记者招待会的新闻向来是把领导人的回答记录下来后,送本人审看后才播出,怎么能把记者的提问和答记者问的实况向观众播出呢?要是领导人讲漏了嘴怎么办,回答错了又怎么办?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杨伟光还是决定大胆一试。每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他都会待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亲自对传送回来的信息进行审核,保证节目播出时不出问题。中央电视台的这一做法,立即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一家美国报纸曾这样评价:“中国政府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了数次记者招待会,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

    1993年,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新闻媒体要注意抓热点”的要求,杨伟光决定创办一个名为《东方时空》的新闻栏目。创办之初,杨伟光如履薄冰,每天早晨7时他会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如发现有问题,他会马上提出,修改后再进行重播。没想到,这档节目非常受欢迎,竟成了当时全国最火的节目。

    这年,杨伟光还作出决定,对中央电视台的重要新闻实行滚动播出,将原来每天播出4次增加到12次。第二年,他又创办了一个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此时杨伟光已经58岁,要办好这个栏目,不仅要付出大量心血,还要承担重大政治责任。但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杨伟光没有退缩。

    对于如何办好这个栏目,杨伟光跟栏目组确定了几条原则:报道要真实,实事求是;报道要与人为善,要有利于帮助问题的解决;报道要注意结果,作连续报道;批评性报道在某一段时间内不要过分集中在一个省。

    199441,《焦点访谈》开播。随着《难圆绿色梦》、《仓储粮食是如何损失的》、《罚要依法》等一个个报道的陆续播出,《焦点访谈》这档节目很快在广大电视观众心中扎下根来,并获得广泛好评。

    由于锐意改革并取得卓著成绩,杨伟光在中央电视台赢得了良好口碑。面对人们的赞誉,他总是谦虚地说:“改革成功靠个人不行,要靠领导支持、集体的努力。此外,把握好宣传的‘度’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出身寒门的职业媒体人

    1935年,杨伟光出身于广东梅县一个贫困家庭。他幼年丧父,靠母亲勤扒苦做、省吃俭用把他养大。因为家贫,杨伟光小学毕业后一度辍学在家,后在政府的资助下才得以继续学业。195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新闻专业。

    杨伟光清楚地记得,他到北大报到时拎的是一只破藤箱,里面装着几件旧衣服。入校后,他通过申请助学金才买了棉衣棉被,度过寒冬。由于没有路费,杨伟光在京求学4年,竟没有回过一次老家。196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开始了一个职业媒体人的生涯。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杨伟光当记者跑新闻,曾奔赴全国各地采访。由于出生贫寒,成长中又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作后他把自己的感恩之情默默地倾注到党和人民的广电事业中,勤勤恳恳,孜孜以求,作出了很多成绩。

    1985年,杨伟光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升任台长。他深深懂得,电视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传声筒,人民群众才是电视的真正主人。为此,他总是要求央视的广大电视工作者把电视办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不知不觉间,杨伟光已从一个广播人变成了一个精通电视业务的领导者。因了他的大胆创新、开拓奋进,中国的电视事业今天已呈现出一片光明前景。

    19992月,杨伟光离开央视,担任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与他到任时相比,中央电视台的频道已从3个增加到9个,每天播出时间从30多个小时增加到160多个小时,覆盖面从全国发展到全球,办台资金从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每年上交利税12亿元。

    如今,斯人已去,但杨伟光为中国电视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已牢牢铭记在全国亿万电视观众的心中。

编辑/徐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