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习总书记共话知青生活

     20141015上午,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作了大会发言。他说:“最近我又去了一趟贵州。上海的作家朋友问我,你怎么对贵州乡下有那么大的兴趣,几乎一年要去一次。我用一首小诗作答:‘明丽艳阳耀山川,洁白云朵绕山峦。冬春夏秋到山乡,四季景观不一般。’这虽然有点和朋友开玩笑的意思,但也是我由衷的体会。每次回到熟悉的贵州山乡,我总会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新的带着泥土味的实感的东西,心中也就会萌生出一股创作的热情……”

    听了叶辛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他说:“我和叶辛同志都曾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辈,他在南方的贵州,我在陕北黄土高原。当年我从延安坐卡车到县城延川,再从延川坐卡车到公社,这一路过去那可比现在这PM2.5难受多了,有一天我开玩笑说那叫‘PM250。我觉得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当时我们有这样的经历,也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这是活生生的。”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叶辛不仅经历了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同时,他也被这个特殊时代塑造成为一名作家。他创作的《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 “知青三部曲”,深入地刻画了这代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肯定。

    叶辛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幼年时他常到外滩看黄浦江上的轮船,梦想当一名船长。稍大后他读了许多文学名著,觉得写作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于是,他又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然而,梦想有时很难变成现实。随着“文革”的爆发,叶辛的“作家梦”彻底破碎了。1969年,叶辛高中毕业后和2万多名上海知识青年一道,来到贵州省插队落户,开始了一段别样的人生。

    知青点位于修文县久长镇永兴村砂锅寨,那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很差。叶辛记得,他们住的茅屋不仅低矮,还透风漏雨;吃的也很差,不仅缺盐少油,一个月也难得见到一点荤腥。

    每天,叶辛与同伴和当地农民一道挖地、耙田、播种、锄草、收割,有时还到砖厂做小工,到煤窑挖煤,或到山坡上放牛,年纪轻轻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放牛是叶辛最乐意干的一件“美差”,当他躺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看着蓝天白云和流水潺潺的山溪时,便会浮想联翩,陶然忘我。

从知识青年到文学青年

    生活在遥远的贵州深山里,夜深人静时叶辛时常想念起远在上海的家人,心里常常滋生出一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由于路途遥远,他只能通过写信与亲人联系。

    落寞时,叶辛便托物言情,用笔来抒发心中的感慨。那形似砂锅的寨子,成了他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寨子里朴实善良的山民,自然也成了他赞美的对象……

    201010月,在杭州举行的“西湖杯”全国青少年文学征文颁奖仪式上,叶辛应邀为获奖者颁奖并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他深情地回忆说:“我插队的时候连续看了7遍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并模仿着进行创作。《红与黑》第一章写小城,我第一章就写自己插队落户的村子;第二章写市长,我就写村长;第三章写市长的家,写他的夫人和孩子;我就写村长的家,写他的老婆和5个崽……”

    叶辛就这样“依样画葫芦”进行文学写作。他挤出一切空余时间练笔,每天清晨他会搬条板凳坐在后屋檐下,把搓衣板搁在膝盖上写;夜晚没有电灯,他就点着空墨水瓶改成的煤油灯,趴在床铺上写;下雨天不出工,同伴们坐在一起喝酒、打牌,他从不浪费这样的宝贵时间。村外有座古庙,很静,他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写作。

    1973年,叶辛终于创作完成了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将小说寄给一家出版社后,不久就收到了退稿信。开局不利,叶辛感到十分沮丧,一时间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觉得“作家梦”离他太遥不可及,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年轻人耽于幻想,那段时间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总是睡不着觉。他想起了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的一段话:“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年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是啊,青年之所以美好,就因为他有前途。叶辛从高尔基睿智的话语中汲取了力量和信心,他决心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前行的道路上即使有高山、深涧,他都要攀越过去。

    “文革”结束后,叶辛的文学创作迎来了春天。1977年,他的小说《高高的苗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接下来,他的长篇小说《风凛冽》、《蹉跎岁月》也先后付梓出版。

    因为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创作,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叶辛的身体几欲被拖垮,他时常患病,还掉了6颗牙齿。叶辛心怀鸿鹄之志,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得什么,他像一匹草原上的骏马,依然忘我地在创作的道路上驰骋。

从青年作家到省作协领导

    1983年,叶辛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他被调到贵州省文联当了专业作家,随后他又担任了《山花》杂志主编和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这一年,他还高票当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

    1990年,为了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叶辛告别工作、生活了20年的贵州,回到离别已久的故乡上海,出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编务之余,他又投入到另一部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孽债》的创作之中。

    199212月,小说《孽债》出版发行。在这部小说里,叶辛以全新的视角和笔触,展示了知青生活的另一面——他们曾在飞红流翠、风光旖旎的边疆度过“无悔的青春”,却在返回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后心生惶惑,无所适从。生活的落差、时代的变化,让一些知青们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

    30多年来,叶辛一共出版了50多部著作,以勤奋和用功享誉当代文坛。

    叶辛始终难忘“第二故乡”贵州,多次前往该省调研考察,走访看望乡亲,并把他们的呼声带到全国政协会议上。同时,他还积极为贵州的扶贫帮困工作奔忙,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近年来,叶辛仍坚持创作,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底层劳动者。20145月,他的反映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问世间情》出版发行。

    叶辛,仍在人生和文学的道路上向前跋涉,永不蹉跎!

                                                                        编辑/徐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