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丁秋生191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1930年由矿工投身红军。战争年代他数十次负伤,屡获嘉奖,是一位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

走出安源

    1923年秋,丁秋生一家背井离乡从老家逃荒到江西安源。由于父亲早年外出谋生后失联多年,为了生存,丁秋生13岁时就进了安源煤矿当童工。煤矿工人辛苦不说,常年吃的都是发霉的糙米饭和不见油的辣椒煮白菜根。少年的丁秋生在辛劳困苦中苦苦挣扎。

    1930924,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辗转醴陵、萍乡、攸县地区,后来到安源开展调研和“扩红”。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楼前广场召开的万人欢迎大会上,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作了一场演讲:工人们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是命苦吗?不是!根子是穷人身上压着三座大山!所以,我们工人农民要解放,就要团结起来,拿起枪杆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打倒贪官污吏,推翻旧制度,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由工人农民来当家作主人!

    当毛泽东最后振臂一呼,号召工人农民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时,丁秋生激动得热血沸腾,立马拉上几个小伙伴朝设在广场四周的“扩红”点奔去。在红三军团第三师特务连的“扩红”点,他们受到了连党代表的热情欢迎,并被吸收参加红军。

    未料,丁秋生的母亲听到这消息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去当兵。母亲的担心是有原因的:一是丁秋生的哥哥参加北伐军后杳无音讯,弄得他嫂子扔下侄子改了嫁;二是顾虑自已体弱多病,靠缝补帮佣难以养活年幼的孩子。丁秋生急得手足无措,只好哄骗母亲说“不去当红军了”,这才稳住了母亲的心。出发那天,丁秋生以上工为名默默地告别母亲,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不久,他随部队在江西宜春打土豪分到6块光洋,便托人带给了母亲。以后的岁月战斗频繁,他根本无暇回家看望母亲。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丁秋生辗转与母亲通了信,但是后来又突然中断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丁秋生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心中留下无尽的伤痛。

烽火岁月

    丁秋生入伍没多久,就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一次战斗间隙,敌人的一架飞机飞到红军阵地上空侦察。这是丁秋生第一次看到飞机,倍感稀奇,高兴得和十几个新战士跟着飞机一路追跑。被敌机发现后遭到轰炸,丁秋生被掀起的泥土埋住。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七手八脚地把他刨出来,才发现他只是受了点轻伤。这次经历给了丁秋生一个很大的教训。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丁秋生慢慢成长起来。

    在以后的战斗中,丁秋生不仅变得沉着冷静,而且英勇无畏,屡受嘉奖。19341月,刚满20岁的丁秋生被提拔担任团政委。第五次反“围剿”时,他奉命率部参加广昌三溪圩反击战,在33夜的激烈战斗中,打光了子弹的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有三分之一的战士牺牲在阵地上。丁秋生也身负重伤,左臂动脉被子弹打断,血像喷泉一样流出来。师长当即组织起8个人的担架队,轮流抬着他日夜不停地赶往瑞金中央医院救治,丁秋生在昏迷了77夜后终于苏醒过来。这次战斗,给丁秋生左手腕上方留下一个小酒盅大的伤疤,成为他浴血奋战的永久见证。

要求上战场 受到毛泽东的“处分”

    抗战爆发后,正在抗大学习的丁秋生接到调任军委摩托学校政委的命令。此时,他满脑子都是上战场打鬼子的念头,因此对这个任命抵触情绪很大,拒绝去学校报到。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谭政不得不找他谈话,严肃地对他说:“你是老同志了,这样违抗命令是十分错误的,是要受处分的。”

    丁秋生是个倔脾气,硬着脑壳回答说:“受处分我也不去。”

    此事传到毛泽东耳朵里,惹得他大发脾气:“下了命令不执行,那怎么行?军队是有纪律的。管军队要严,管干部更要严,不服从命令要处分。”

    虽然谭政为丁秋生再三解释,但在毛泽东的坚持下,留守兵团最后给了丁秋生一个党内警告处分,同时撤销了他摩托学校政委的任命,调到兵团巡视团当巡视员。

    这个严厉处分让丁秋生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经过深刻反思,他认识到后方工作的重要意义,也为自已没有摆正个人愿望与党的利益关系、前方与后方的关系而深深懊悔。

    19412月,丁秋生被任命担任新组建的军委工程学校校长。这次他二话没说,立即受命投入到艰苦的建校筹备工作中。两个月后学校基本建成,选调的教员和100余名学员全部入校上课。

    这年9月,丁秋生终于得偿上前线的心愿。他奉命率领80名干部奔赴山东战场,转战沂蒙山区,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丁秋生历任山东野战军第八师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委,率部在宿北战斗中创造了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次空前大捷,所部也因此被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誉为“华东部队的头等兵团”。

清廉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丁秋生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先后担任过浙江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北海舰队政委、南京高级步校政委等重要职务。身居高位的他一直保持着战争年代养成的朴素清廉的作风,特别反感讲排场、搞特殊化、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作为领导干部,他总是率先垂范,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丁秋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人也是如此。他常教育子女说:“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八尺’,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应该去追求更高尚的东西。”言语如此,行动上对子女们要求更严格。平时子女们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光,吃剩的饭菜不许倒掉,留着下顿再吃,不小心掉桌上的饭粒也要求他们捡起来吃掉。对于水龙头没关紧、离开房间没关电灯这些小事,他也是时常提醒他们要注意做好。

    丁秋生一生生活俭朴,但他对身边工作人员乃至素不相识的群众,只要他们有困难,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生前一直省吃俭用坚持给希望工程捐款,给了许多失学儿童重新读书的机会。1995年病逝前,丁秋生躺在病床上反复叮嘱家人要将自己节余下来的1万多元钱捐献给家乡的小学,争取多帮助几个孩子读书。

                                                                               编辑/夏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