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志新

第一次知晓“焦裕禄”这个名字,是在小学的红领巾广播站。

因参与学校广播站的课外活动,我和广播站的小伙伴们有一些“特权”可以翻看学校资料库的唱片或者录音带。一次,在找音乐唱片时发现了一张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头牌”男播音员齐越的塑料薄膜录音唱片,他在讲一个叫焦裕禄的县委书记的事迹,不经意间,焦裕禄的名字第一次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焦裕禄感人的事迹随着齐越那苍劲有力、饱含激情的声音感染了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次我们集体观看电影《焦裕禄》,在我内心深处有着不一样的感触,焦裕禄同志在兰考470天,带领人民抵抗风沙、内涝等自然灾害,摆脱饥饿、贫困的社会动荡,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高风亮节、光明磊落的颂歌。焦裕禄同志对共产主义忠诚的信仰、对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久久震撼、激励着我们。

焦裕禄精神之所以能穿越时光,与今天的教育实践活动高度契合,就是因为他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体现在每一件事当中,因为他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从不搞特殊,是一个全方位的楷模。

虽然焦裕禄辞世近50年了,我们没有忘记他……

1964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了由穆青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随后,中共中央农村政治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各中央局、省、市、县委先后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全国掀起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

1966年2月9日董必武赋诗《学焦裕禄同志》、3月19日郭沫若作词《水调歌头.赞焦裕禄》纪念焦裕禄。

1966年9月15日,经周总理同意,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被安排上了天安门。见毛主席走过来,王光美忙把她拉到主席面前,“这是焦裕禄的女儿!”主席随即拉住她的手,走向观礼台。第二天,焦守云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的合影,就上了《人民日报》。

1990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为华夏出版社的纪实文学作品《焦裕禄》题写书名。

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禄的热潮。

1991年2月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兰考并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94年5月和2003年12月,胡锦涛先后两次视察兰考,并为“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落成剪彩暨焦裕禄铜像揭幕。

1990年7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由穆青、冯建、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重访兰考》,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任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读了上文后,写下了追思焦裕禄的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并做了注释,发表在当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

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

2014年3月17日-18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兰考县,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并同焦裕禄同志亲属合影留念,强调指出,焦裕禄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这个社会念念不忘焦裕禄,不光是对焦裕禄个人的褒扬,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精神和情怀。

古人云“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在天地间浓墨重彩地书写“人”字,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今天的共产党人,正是要去“四风”,求清风,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力。

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不畏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扎实实工作,为群众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