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穿梭,时光荏苒。40年的教学生涯一晃而过,回首自己走过的从教之路,给我最大感触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改革力度之大。我从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视角见证了祖国教育发展的巨变,每当回顾过去,胸臆间总是充满深深的感慨。
我是1970年9月参加了教育工作,当时我初中刚刚毕业,有一天,大队支书来到我家,对我说:“村里的小学缺个代课的老师,你初中也毕业了,是咱们村的读书人,你就到学校给孩子们带几天课吧!”当时,就答应了,也没有想到教多长时间,以为就当临时干几天吧,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0年。
那时我们村的小学在村东南,原址是一座破庙,校舍非常简陋,有两排土坯房,一共有8个班,分别是1至5年级,有13位教师,都是村里的民师。学校条件很差,有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刻画当时的学校样子:“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脏孩子。”教室都是土坯垒起的矮小草房,墙面斑驳脱落,地面凸凹不平,学生的课桌就是一些土台子,板凳是学生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各式各样的小板凳,窗户只留出一个大口子,连窗户框也没有,每年到冬天的时候,学生从家里拿来一些稻草,老师用手搓出几根长绳子,然后用绳子和稻草编两个草苫子,在墙上钉一根铁钉,把草苫子挂在铁钉上,阻挡风寒。教室的窗户和门都这样堵上,虽然能暂时防御寒风,可是教室的采光程度却大大降低了,从外面乍一走进教室,感觉漆黑一片,有时阳光好的的时候,就将草苫子卷起一半,透进一点亮光,学生
学校的课程很简单,只有《语文》和《算术》两本课本,教师上课就拿着教本和粉笔,黑板是一块刷了黑漆的水泥墙面,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什么现代化教学设备。课程设置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上两节语文和数学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室外上体育活动,体育课也没有正规的器材和宽阔的操场,孩子们在门前的空地上跳绳、踢毽子、做丢手绢等游戏。学校几乎没有什么教学设备,办公室里的墙上有一只大挂钟,算是学校里昂贵的物品了,校园的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树,树上挂着一个铜铃铛,那是学校上下课打铃的设备。尽管条件艰苦,工资仅是4元钱,可我们觉得老师就应当尽心尽力的教书育人,对得起家长和学生,更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我们都认认真真的上课,安安稳稳的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教学工作扎扎实实。
老师的工资名义上是12元人民币,实际要上交8元给生产队里买工分,个人仅得4元钱。学校的办公经费主要来源是靠种植农作物,校园里有一块生产试验田,平时靠师生的课外劳动,收获的粮食拿到集市上卖钱,获得一部分收入,购买笔墨、纸张等办公用品。那时一年到头,校容校貌很少有变化,斑驳的墙壁,低矮的草房,高大的洋槐树,至今留给我深深的印象。
当时由于社会经济落后,人们的吃穿非常单调。吃的是黑窝头腌咸菜,穿的是自纺自织的棉粗布,许多人“冬穿棉,夏穿单,一件衣服整年穿。”人们的温饱问题还不能保证。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一股春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手里还有了余钱,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力倡尊师重教,教育事业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学校的发展这时期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快车道。
1984年8月,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自筹资金建造了两排砖瓦房,学校校址由村东南迁到现在的村西,学校的规模扩大了,校园占地面积达到4000多平米,后排的20间房屋,安排了6口教室和办公室,前排是9间房屋,分别安排了2口教室和办公室,教室的前面是一片宽阔的空地,平整后成为学校的操场,这时的学校,不论是办公条件还是教学设施应该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学校建设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教学改革也在同步进行中,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全面的跃升。
1987年10月,临沂市(县级)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我校检查工作,听了我一节课,夸奖我的讲课方法恰当,课堂结构紧凑,我很受鼓舞。后来,我又在中心小学开了一节观摩课,老师们对这节课给予很高的评价。面对新的教学改革,我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课余时,我和广大的教师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培训,学习了一个又一个先进教育理念,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教育事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程设置进一步规范,除了语文、数学考试学科,还有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考查学科。教师上课按教学大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991年9月,我当时任教语文课,还有自然课,由于自然课上要作好多实验,我常常课前自己找许多材料,做成教具,课上演示给学生看,教学效果良好。
1993年8月,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历水平,山东省教育厅开展中小学教师“三沟通”学历培训,教师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过三年的业余学习,我们都顺利的完成学业,圆满地获得毕业证书。这些举措对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供了保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办教师”曾经撑起农村教育的一片蓝天,多少岁月,盼望着能够转正,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每年拨出一部分指标,逐年办理民师转正,1996年10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临沂教师进修学校,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到了2003年,全省的民办教师在我们山东省全部完成了身份转变,让我们的朝思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的关怀,也是对这一群体的褒奖。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办学条件,从土砖房到信息化;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2006年2月,同沂庄小学的校园建设又一次升级,400多名学生迈着欢快的步伐走进了崭新的教学楼。区处村三级投入建设资金共80余万元,半年时间,教学楼装修全部完成,微机室、多媒体室、远程教育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音美器材室等,整个校园焕然一新。2008年,国家规定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书簿费,使人民真正享受到免费的教育。2010年,学校又开通了罗庄教育局域网,标志着学校教育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步入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时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让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真切的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回首40年的教学之路,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教师的精诚奉献,我国的教育事业将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舞起和谐均衡发展的龙头,昂首阔步走向新的辉煌。现在,我已年过六旬,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从工作经历和亲眼目睹中,我深切地体会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虽然退出教学的一线,但我会更加关注明天的教育事业,我愿意发挥我的余热,继续为做好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光,我想说:“如果还有下辈子,我希望我的职业还是做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