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辗转大半个中国为阵亡烈士寻找亲人,他倾其所有筹建抗战纪念馆。病倒后,他仍拄着拐坚持着。因为他想凭借一己之力扛起历史的重量。
一位年逾古稀的皓首老人,历时18个春秋,辗转大半个中国,行程30多万公里,陆续为100多名阵亡烈士找到了亲人,他就是电影《集结号》中主角谷子地的生活原型——转业军人、山西省检察院退休检察官王艾甫。
王艾甫,1941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左权县,1960年3月参军,1965年至1971年参加了抗美援越(南)和抗美援老(挝),1978年12月转业,1986年6月调入山西省人民检察院,任助理检察员,1991年8月因病提前退休。
虽然是病退,但由于他军人的身份,使得他从来都不曾想过安享生活。“因为我当过兵,尤其是亲眼看见过战友们牺牲,所以一想起他们最后得到的只是
1996年,王艾甫在旧货市场发现了84份未发出去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通知书,他病退以后的生活再也不能平静了。王艾甫借钱凑了3000元将这些资料全部买下,这相当于他当时一年的收入。从此王艾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送烈士回家的寻亲之路,这一走竟是漫长的18年。18年来他花光了所有积蓄,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甘肃、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东……目的就是为让英灵回归故里,为他们和亲人找回原本就该属于他们的荣誉。
由于战争的原因,当年所记载的许多阵亡烈士的姓名和地址有不少误差,又时隔半个多世纪,许多地名已经更改,一些烈士的亲人也迁离了原址,这些都给寻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王艾甫除了按地址寄出寻亲信、打电话外,一趟又一趟地跑政协、民政局、公安局,甚至跑遍了太原市周边的烈士陵园,直到2005年才将第一份阵亡通知书寄到烈士的亲人手中。截至2014年8月,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艾甫已经为155名烈士找到了亲人,为2000多名烈士家属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寻亲信息,84份未发出的阵亡烈士名单中已有45名找到亲人。
2008年,王艾甫在继续为解放太原牺牲烈士寻亲的同时,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左权县,倾其所有,筹建了“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1000余件展品绝大多数都是王艾甫50余年所收藏的抗战实物、图片、资料,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许多甚至是孤品。
纪念馆很“富有”,但王艾甫却是一位没有工资和补贴、还要为每天开销筹款而奔波的馆长。纪念馆每年用于员工的工资、水电费和维修费用超过10万元。这些只靠王艾甫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是远远不够的,无奈之下他不得不靠变卖自己的藏品来维持。开办纪念馆的同时,王艾甫的家中却出现了雪上加霜的状况:儿媳患严重心脏病前几年去世,儿子没有正式工作,一边照料8岁的孩子,一边给纪念馆做帮手;女儿身患淋巴癌,一边治疗,一边照顾住在太原的年迈母亲;王艾甫70多岁的老伴,每天驼着瘦弱的身躯,在小区捡拾废品补贴家用。去年年底,王艾甫因全身心地忙碌纪念馆的接待工作和资料整理,不幸倒伏在了案头,几经治疗,保全了生命却留下了半身不遂的脑血栓后遗症。
如今,王艾甫拄着拐杖,重新站立了起来,依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王艾甫说:“我为烈士寻亲和办抗战纪念馆,是想让自己多年的收藏品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拥有更大的价值,提醒自己和他人牢记历史、不忘责任、传承遗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讲话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