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图钱,不图名,只图农民的田间地头累累硕果;苦不顾,命不顾,只顾农民都能走上脱贫路。
在江苏镇江,有这样一位老人,当他还是一名少年的时候,他在医院看到一个小时内,三位农民均因贫病交加相继离世,内心深受触动,从此他有了一个志向,让农民通过种田就能致富。53年来,他专注农业科技,服务农村发展,与农民一起苦、一起干,用行动践行着“以科技服务农民”这一终身梦想。他就是73岁的赵亚夫,一位共产党的优秀干部,一个长期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
2002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赵亚夫,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镇江最穷的村——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要帮这里的农民致富奔小康。然而在戴庄村推行有机农业之初,他们就遇到当地农民的不解甚至冷眼。召集村民开动员大会,一共去了7个人,几乎所有农民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是农科所来推销苗木、化肥、农药了?
赵亚夫深知,农民都是淳朴善良的,他们都渴望摆脱贫穷,他们的不理解一定都是暂时的。随后,一次次地召集村民向他们讲解有机农业的种植方法和意义,并向他们保证不管收成好坏,每亩会以1200斤普通水稻的市价保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民杜中志第一个站出来说:“赵主任,这个稻,我种了!”
赵亚夫手把手地帮杜中志插了1亩6分田的“越光”稻秧苗,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超稀植”技术,村里人看到了都议论纷纷,秧苗有插这么稀的吗?这能收几斤稻子啊?杜中志看到稀稀拉拉的秧苗,又被村民们一打击,不免发了慌,心急之下想拔掉有机秧苗,重新插。 赵亚夫听说后急忙找到他说:“千万不要毁田,你按照我的方法去管理,要是没有收成,我自己掏钱全补给你。”1亩6分田的“越光”稻才算留了下来。
到了秋季,1亩多田收了700多斤“越光”稻,由于加工出来的大米品质极好,一斤就卖到了8元钱。杜中志的成功使得赵亚夫终于赢得了农民的信任,随后在赵亚夫的规划和指导下,七年间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戴庄村也成为镇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省领导誉为丘陵山区开发“句容模式”在全省推广。
有人估算过,仅在戴庄模式中,如果赵亚夫入股,按15%的技术入股,年利润按600万元计算,可以分红90万元;讲课劳务费,如果按每年20次,每次2000元计算,每年可拿4万元。而赵亚夫这么多年来,却从未拿过一分钱。他说自己是农民,吃惯了粗茶淡饭,退休工资就够了,给他再多钱他也不会花,他只想继续为农民做事,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什么都重要。
村民杜中志至今还记得那一幕:大雨瓢泼,刚刚做完手术的
如今,年过七旬的赵亚夫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周都会有三到五天的时间下到农村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赵亚夫不善言辞,但只要和农民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一位村长调侃道:“别看赵老是副厅级干部,但架子都没我这个村长大,在村里他就像农民的朋友。”赵亚夫的手机里存了200多个农民的电话,不少农民也把他的电话号码倒背如流。
他常用年轻时读过的一篇报告文学里的句子激励自己:“对我们来说,仅仅有一件事值得想:只要前头还有战斗,就不能停止前进;只要任何地方还有贫困和落后,就算我们没有完成任务!就寝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