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8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提出,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5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并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住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2009年,四川省罗江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至今,历时5年,罗江县农村垃圾的治理有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五步走的“罗江模式”。
      可再利用的垃圾是主角
      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农作物废弃物、可降解纸张等可用于堆沤农家肥;有2%-5%的砖块、石块等建筑渣土可用于直接填埋或农村 耕作道路修筑;有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包装废弃物可作废品回收处理;只有10%—15%的废弃物、织物等不可降解垃圾需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
      目前,罗江县农村常住人口约17万人,全年产生垃圾约4.9万吨。而一般500吨的垃圾堆肥后就能产生400吨有机肥料,可以满足1000亩果树所需肥料,为农户节约肥料用钱15万元。从源头开始控制,不仅能有效减少垃圾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农费支出。
      五步走模式孕育而生
      五步走垃圾处理模式即“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农户将自家垃圾进行初步分类,纸板、塑料等可出售垃圾留售,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投入附近垃圾池。入池的垃圾将由乡村保洁员进行进一步细分运送至分类收集池。石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就近找适当的地方进行填埋;草木灰等可降解垃圾进行沤肥回田。各村保洁人员再定期将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至镇垃圾中转站。镇、县环卫工人每日对乡镇的垃圾中转站进行清运,将集中的农村垃圾转运至县垃圾中转站或是直接进入垃圾处理厂。最后,经由县级生活垃圾专业机构对农村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罗江县农村垃圾五步走的流程至此进行完毕。
      一元钱清洁费养习惯
      为使群众更主动地参与到垃圾治理的过程中去,让群众当好垃圾治理的监督者,罗江县象征性地收取每人每月一元钱的清理费。自从一元钱清洁费推展开来,村民的监督意识瞬间有了大跨越,原来处理垃圾的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在群众的提议下,罗江县还建立了村组季度群众理会制度。对村组保洁人员进行现场评议,满意度超过90%的保洁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低于60%的立即解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村、组还通过民主自治,每半年组织开展评比,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荐、投票表决,产生“卫生文明户”,并授牌和给予奖励。
      现在,罗江全县共修建垃圾池7072口,公路沿线垃圾池2058口,生态分类池1318口,达到了几乎每5户人家就有一口垃圾池的密度,实现了每户农村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