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时间到了,出去活动活动!”9月26日晨,照顾老伴吃过早饭,他一手挽起老伴胳膊,一手拉过带有轮滑的椅子,把她护送到庭院红色扶手旁,直到老伴缓缓站起,他才慢慢松手。
这种温馨场景,三年来每天都在河南偃师市山化镇东屯村八旬老人赵海巧家里出现——
互敬互爱甜蜜生活
赵海巧80岁,老伴张爱珍小他6岁。说起当年相识相恋经过,张爱珍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甜蜜。
1957年6月,张爱珍所在的河南洛阳一家机械厂,来了位叫赵海巧的男员工,小伙子高大俊朗,举手投足间透着股英气,惹得16岁的女同事张爱珍芳心暗许。张爱珍平时有意无意接近赵海巧,赵海巧对这个小妹妹也很有好感,自己手头活做完,经常帮帮她。
相处时间长了,张爱珍越来越喜欢稳重成熟的赵海巧。下班后,两人悄悄约会,那时恋爱顶多没人时肩并肩一起走,谈谈人生理想。
一天约会时,张爱珍发现赵海巧身上有道明显疤痕,忙问怎么回事?她一问,引出赵海巧一段英雄史——
1952年8月,17岁的赵海巧凭着一腔热血,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次年新年刚过,他便跟随部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
赵海巧入朝第一次战斗,是配合有关部队参加无名高地战役。战斗中,初上战场的赵海巧经历过短暂紧张后,勇敢投入战斗中。前往无名高地途中,他和战友遭到敌机狂轰滥炸,敌机飞走后,赵海巧和战友们爬起来继续行军。他感到肚皮黏糊糊不舒服,当时只顾赶路没在意。进入坑道他掀起衣服仔细察看,发现肚皮上都是血,幸无大碍。
1954年秋,一次战斗间隙,赵海巧在朝鲜一座大山下的松树旁宣誓,火线入党。1957年底,他回国转业到张爱珍所在的工厂上班。
了解到男友这段经历,张爱珍更加崇拜和喜欢赵海巧,两人感情愈来愈深。两年后,两人结了婚。
婚后五年内,三个孩子陆续出世,给家庭带来更多温馨和欢乐。
孩子多了,家里经济状况紧张起来,赵海巧工作更加努力,单位加班机会从不放过。无论丈夫下班多晚,等候他的都是热腾腾的饭菜,盈盈的笑脸,这让赵海巧心里充溢着融融暖意。
妻子患病老伴不离不弃
时光在赵海巧夫妇恩爱和谐中过得飞快,三个孩子相继长大结婚成家,赵海巧和张爱珍也先后退休了。
赵海巧喜欢田园生活。退休后,他和老伴回到偃师市山化镇东屯村,修了院落,租了地,老夫妇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养了十多只鸡,一条大黄狗。每天早上,赵海巧早早起来,踏着露珠,迎着朝阳到田里干活。快到饭点,老伴站在村头一吆喝,他便快乐地应着,愉快地回家。老两口围着餐桌吃早餐,大黄狗摇着尾巴在一旁候着,那情景让赵海巧沉醉不已。
赵海巧夫妇有自己的退休金,日子比乡亲们过得富裕。乡亲们有困难,他们从不吝啬,三五百借出去,乡亲们不还,绝不会讨要。
农闲时,张爱珍最喜欢的事就是和老伴赶集。赵海巧身体硬朗,自行车骑得又快又稳,老两口到集上逛逛,逛累了就在饭馆吃碗面,和十里八乡的乡亲唠唠嗑,心里特别舒坦。回家路上,老两口累了,就坐到树阴里说会话。张爱珍觉得,她和老伴到乡下后,感情比当年谈恋爱时还好。
岁月无情,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爱珍患上高血压、头晕等老年病。赵海巧身体一直硬朗,他宽慰老伴:“我身体好,老天把咱俩撮合到一起,就是让我来照顾你的!”
许是一语成谶。2008年春节后,张爱珍突然头晕目眩,话都说不囫囵了,意识模糊不清。赵海巧意识到不妙,赶紧找村里有车人家把老伴往市医院送。经紧急抢救,张爱珍命保住了,却造成偏瘫。由于老伴的病只能采取保守治疗,赵海巧便将她接回家自己照顾。
从医院回家头半年,张爱珍左侧身体完全瘫痪,口齿不清,经常流口水。她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情绪低落,一度还有轻生念头。赵海巧为宽慰老伴想了许多办法,他给老伴讲笑话,讲外面的故事,还买来豫剧唱片,除让老伴保持精神愉悦外,每天坚持给她按摩两小时。
为给老伴治病,赵海巧看了不少医学书。专家建议他,偏瘫这种病,通过康复锻炼也许会有奇迹发生,赵海巧听后为之一振。起初,他让老伴扶着椅子后背,挪动椅子让老伴跟着走。老伴怕摔倒,不敢站立,他就哄孩子一样,只要有进步,就给老伴小奖品,或一块糖,或一块点心。没人时,还亲亲老伴,哄得张海珍心花怒放。
一晃两年过去,尽管赵海巧对老伴照顾周到,老伴病情却一直没太大好转。病人卧床久了,脾气难免变坏。一次赵海巧去镇上买东西,回来稍迟,张爱珍大便到裤子里,她觉得自己是废人,心情十分灰暗。赵海巧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帮老伴处理污秽,给她换衣裤,给她做饭。
当他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张爱珍却不肯吃,赌气说:“我现在是废物,让我死了算了!”赵海巧耐心哄老伴,她却依然不张嘴。老伴不吃饭,赵海巧不急不恼,两小时内饭热了三次,他仍笑嘻嘻端到老伴面前,老伴不吃,他就直直站着,一动不动。张爱珍纵然是颗顽石,也被丈夫焐化了,终于,她噙着泪张开了嘴。
40米“爱情扶手”成最美风景
老伴身体康复不理想,他整天琢磨用什么好办法,能让她好得快些。一天,赵海巧看到村里一对年轻夫妇用自制童车教孩子走路,一岁多的孩子扶着童车木制扶手,童车随惯性往前滑动,孩子跟车挪动,年轻父母一旁保护,既省心又安全。见此情景,他心里一动。
回到家,赵海巧在院里来回踱步,酝酿如何为妻子建类似扶手设置。经丈量,他决定把扶手弄成双杠设置,让老伴扶木杆学走路。木杆起自老伴床前,延伸至庭院,通到厕所,长度40米左右。
有了蓝图,赵海巧开始为此准备。他买来做扶手的锤子、锯等工具,四处寻找结实木棍。每天安顿好老伴,他便忙活起来。老伴知道了他的计划,颇受鼓舞,他忙活时,老伴就在一旁笑眯眯看着。
扶手从老伴床前开始,开工后他发现,木料不好,扶手便不牢固,如果因此摔了老伴,就不是小事了。于是在木匠建议下,他到处寻找山楂木、槐木,固定扶手用实心槐木,扶手则用轻巧些的山楂木。
因为扶手要能负荷起老伴重量,做好,他自己先俯上去做试验,感觉有问题,便毫不犹豫推倒重来。儿女回家探望父母,得知父亲想法,都很支持,并积极帮老人想办法。
第一个月,因为要反复试验,增加扶手坚固程度,赵海巧仅修了五六米长。他觉得扶手足够结实,便把老伴搀到扶手前,鼓励她扶着学走路。老伴起初不敢走,步子迈不开,赵海巧便让她先扶着扶手站立,用手轻轻搬动她的腿,鼓励她迈出第一步,张爱珍照着做了。赵海巧帮她稳住重心,乐呵呵鼓励她迈第二步,折腾半个多小时,老伴不但敢扶着扶手站立,还能迈出一小步。这细小的进步让赵海巧备受鼓舞,也加快了他制造扶手的进度。
赵海巧对老伴的关爱感动了乡亲,村里几个会木工活的村民自发前来帮忙。两个月后,赵海巧长达40米的扶手终于完工。扶手部分是双杠,部分是单杠,每根固定扶手立柱都用水泥。扶手砂纸打磨后刷上漆,朱红色扶手在农家小院蜿蜒伸展,成为世间最美景致。
每天吃过早饭,赵海巧便带妻子开始锻炼。赵海巧循序渐进,给老伴逐步加量。为了让她心情好,赵海巧在院里种上花草,让满院绿色伴着老伴锻炼。在赵海巧不懈努力下,张爱珍从起初挪几步,到2013年竟能扶着扶手走个来回。一次,赵海巧请镇上医生给妻子检查身体,在医生注视下,张爱珍孩子似的扶着扶手一连走了两趟,引得医生赞叹:这真是奇迹!并称赞是赵海巧的爱让妻子获得新生。
也许医生故意走露“风声”,几天后,媒体来到他家,看到院里刷着红漆的四十米扶手,不由感叹:“这真是世间最美的‘爱情扶手’!”
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洛阳一家媒体以《爱情扶手》为标题报道了他和老伴的事,并配发他搀扶老伴在扶手前走路的照片。报道后一周内,每天都有城里来的青年男女到赵海巧家探望,向他们表达敬意。
2014年春节后的一天,一位中年女子提着礼物来看望张爱珍,临别前她吐露此行真实目的:原来这位中年妇女结婚多年,丈夫去年因脑梗造成偏瘫,她和丈夫本来感情不错,可照顾病人时间久了,难免烦躁,加上身边姐妹劝她:人生路还长,不能把后半生绑在一个瘫子身上,应该为自己想想。中年妇女动了心思。当她看到报上《爱情扶手》的文章,深受触动,决定到赵海巧家走走。看到赵海巧对老伴细心呵护,她大受感动,也为此前思想动摇感到愧疚。她向赵海巧夫妇表示,回家她也要采取积极措施,为丈夫康复创造条件。
2014年9月中旬,受河南卫视《中国感动》栏目组邀请,赵海巧来到郑州参加节目录制。采访现场,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动情地说:“赵大哥,你不但是我的学习榜样,更是顶天立地有担当的男人!”
赵海巧为偏瘫妻子搭建40米“爱情扶手”的事,通过网络为天下熟知,网友们称赞赵海巧为“中国好丈夫”。赵海巧对外界的赞誉觉得受之有愧,他说,自己只是尽了一个丈夫的本分而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老伴有个安详的晚年,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