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在家,我无事可做。老伴见我整天闲在家里,便开导我说:“你闲着没事,到菜市场上去看看,买买菜、算算账、动动脑筋。如果天天闲着,过不了几年,你的大脑准会变得迟钝。”

我一向是“工资一交,不管吃穿”,家务事都是老伴一人操持的,平时连商场都很少进过,更不用说买菜了。老伴这么一说,如醍醐灌顶,我猛然觉醒:腿脚越走越活,头脑越用越灵,人在家闲着,长久下去,是要闲坏的。于是,我按照老伴的点拨,提上篮子,去农贸市场买菜。

市场上萝卜、白菜、茄子、辣椒、西红柿……应有尽有。买好菜后,我正准备回家,忽然身边传来一阵叫卖声:“又甜又脆的大红枣,65毛钱一斤,再不买我就走了。”我来到枣摊前,看红枣确实招人喜欢,便递上20元钱说:“干脆203斤吧,这钱正好,两不找。”

回到家后,老伴吃了一个红枣,夸我买得不错。我心里自然高兴,便主动把买枣的过程说了一遍,老伴听了,“哎哟”一声说:“65毛钱一斤,你多给人家5毛钱了!”这时,儿子在一旁说:“老爸这是发扬风格,专门为卖主提高价格。”老伴笑着说:“吃一堑,长一智。红枣这东西好,吃了补脑子。多花5毛钱,值!”

第二次买土豆。这回我是和邻居老罗一块去的,还跟摊主砍了价,从3块钱一斤砍到了28毛钱一斤。我买了5斤,花了14块钱。我想,上次是我一个人,这次是两个人“合作”,肯定万无一失。回到家里,老伴提了提塑料袋里的土豆,拿秤一称,正好4斤。儿子又开腔了:“老爸做过会计,怎么老是被卖菜的人耍?”老伴却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何况人老了,吃点亏算了。”

第三次是买南瓜。平时老伴买的南瓜,外表绿红有些疙瘩,吃起来又甜又面。有了“样板儿”,我上市场便到处寻找。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几个绿红色的“南瓜”,上前一问价钱,1块钱1斤。我按照老伴说的歪瓜裂枣格外好,挑了一个不起眼的“南瓜”放在秤上一称,刚好6斤半,65毛钱。我把“南瓜”提回家,老伴一看,就摇起了头。“又怎么了?”我着急问。“你买的是北瓜,不是南瓜。价钱倒是可以,就是品种不一样。”老伴回答我。“北瓜不就是南瓜吗?”我辩解说。“不一样。北瓜是北瓜,南瓜是南瓜,你要是不信,晚上吃一下看看。”老伴也是胸有成竹。晚上,老伴切了一小半我买的“南瓜”,炒熟端上了餐桌。我一尝,感觉不是平时老伴买的那种南瓜的香甜味。儿子吃了一口,马上咧着嘴打趣道:“价廉物不美,买完就后悔。”

老伴这时又打圆场,笑着说:“这瓜虽然没有南瓜好吃,但价钱便宜,也合算。”

看着老伴,我不由得笑了。老伴这样三番五次地鼓励我去买菜,目的是让我尽快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环境,找回自己生活的位置。对此,我从心里十分感谢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