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筹莫展】
老伴呀,你为谁活着?
王松山
我老伴今年65岁,有一个9岁的孙子和7岁的外孙。中午两个小家伙放学后,都到我家吃饭。老伴的晚年生活,基本上是为孙辈当保姆。一是为孙子吃好而“活”。有好东西她也舍不得吃,找借口说自己不爱吃,千方百计让孙子、外孙吃。今天吃水饺、明天烙菜饼,后天蒸包子。孙子和外孙的口味不一样,她就“因人而做”,给孙子做糖包,给外孙炒大米饭。二是为孙辈穿好而“活”。孙辈从头到脚,戴的、穿的、盖的、铺的她都管,而且总是“走在时间的前头”。刚入秋,她就为孙辈拆洗或新做过冬的棉裤等。三是凡是孙辈要吃的、要用的,甭管多难,她都坚决办到。孙子要吃地瓜面窝窝,虽说附近没卖的,但她坐公交车跑3里路,到开发区给他买了回来。外孙从电视上看到“高钙片”好吃,她花60元给他买了一瓶,而老伴平常连小病都舍不得吃药。她的晚年动力是孙子,她的晚年生存的目标也是为了孙子。
老伴甘愿当“第二代保姆”,实在活得太苦、太累、太悲哀。她整天腰酸背痛腿抽筋,右腿股骨头坏死、已做了人工“髋关节植换”手术。她的身体几乎累垮了,但她为孙子而“活”的赤诚信念毫不动摇。我看在眼里,难过在心里。我也不是不爱孙子,但老伴这种爱法,真让我一筹莫展。
【一目了然】
咱自己的“自勉诗”
蒲先和
宽,功名利禄丢一边。儿孙自有儿孙福,无忧无虑自消遣。
练,日日太极拳和剑。内外兼修精神爽,经络疏通体自健。
学,文章诗词勤琢磨。丰富知识开眼界,头脑聪敏心胸阔。
乐,随富随贫多幽默。人生谁能无烦恼?无冻无馁就不错。
戒,莫吸烟卷酒少喝。少忧少怒少逞强,颐养天年保太和。
爱,嘘寒问暖靠老伴儿。相搀相扶更相亲,鸳鸯白头更合谐。
【一板一眼】
老友似条线
房新民
我有一个老友,爱好写作,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散文。我知道爱好写作的人都喜欢收藏自己的作品,一是可以随时欣赏,二是可以结集出书。他原在机关工作,看报攒报很容易,但去年退休后就不方便了。我想到这个问题,便主动成了为他攒报的义工。每见到报纸有副刊,便仔细看看,凡有他的文章,我都把这张报纸叠好,放在书柜的抽屉里,有机会好捎给他。
老友的家离我很远 ,来一趟不容易,可每年春秋两季准来两次。这不,昨天下午,他提着个包又来看我,进门刚坐下便从包里拿出一袋月饼说:“记得去年我捎的这种月饼你说好吃,今年我离开了机关,就委托朋友买了几斤,无论如何也让你再吃上喜欢的老式月饼。”我端量着这袋月饼,心里感慨万分,顿时想起朋友的含义:“不一定常见面,但时时能想着。”
我能想着老友想攒的报纸,老友也能想着我爱吃的月饼,都是出于自觉,没有事先约定。这种发自内心的友情,像春天撒在田里的种子,悄悄地、无声地,发芽、出苗、长叶、开花、结果。
友情应当这样,尤其是老年朋友,尽管身体状况不断变化,互相走动愈来愈少,但在友情上不能忽冷忽热,逐渐淡忘。正是:老友一条线,两头紧相连,永远扯不断。
【一家之言】
数字与日子
纪慎言
我们的日子离不开数字,但现在的数字却能影响我们的日子。譬如今年这个11月11日,本来的“光棍节”却被赋予“一生一世一心一意一爱一”的内涵,成了男女青年结婚的“吉日”。当然,在这方面开发最早的就是“黄历”,几月几日几时是否“吉日良辰”都是由数字决定的日子。“三六九出门走,二五八转回家”,都是铁定的规矩。何日不宜动土,何日不宜嫁娶,都是不能僭越的戒律。连酒令里的“两相好,三星高照,四喜来财,六六大顺,八仙过海”等等都有讲究。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再忌讳发财发福了,于是与发字近乎谐音的数字8成了许多人宠爱的“吉祥数”。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上非8不用,8字越多越能够显示主人的本事与地位与众不同。其实像笔者这样的老年人都知道,原先这个8字并不被人看好,多是与“巴巴结结”联系在一起的,最多是个“凑合”。后来可能是因为用的太多,人们产生了视觉疲劳,如今又宠爱起了9字,因为它的谐音是“久”,结婚图个“白头到老”的长久,发财的更希望自己的事业与财运恒久。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选9字,门市开张、结婚大喜又都选定了9日。
有人说,外国人也有13不吉利和“黑色星期五”的讲究。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咱们中国人认真,不然当年波音飞机公司绝不会开发前几年还是主流机型的“波音747”,谐音“去死去”,谁敢坐?!
说来说去,过日子离不开相关的数字,但是任何意义上的数字也决定不了你日子的好坏。过日子在于过,而不在于是几月几日。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有心机,一年365天就都能过成好日子。
【一语中的】
不妨与儿女做个换位思考
庞德治
去年我因病两次住院,我才体会到“一人住院,全家不安”的道理,全家老少围绕一个病人转,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客情和亲情。那种礼尚往来的客情,我们只是出于礼貌地表示感谢,而对于子女无微不至的那种照顾,那种真挚的亲情和感激之情,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
所以我想,假若我是一个独生子女,上有四位老人需要照顾,下有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料,家中一旦出现个有病有灾的事情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又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出现点特殊情况我该怎样去处理这一大堆难题。但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也许这就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的特点。
现在我们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需要儿女的照顾,但老年人千万不要把儿女当成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儿女任意使唤。儿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都有自己的子女,他们有他们的社交圈,他们的压力一点都不小。我们老年人是不是应该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尽量减少他们的麻烦,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
过去都讲养儿防老等观念,但社会是进步的,面对新形势我们不妨与儿女们做个换位思考,多一些对社会的了解。只有这样,每个家庭才会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