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201212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会举办一些敬老爱老的主题活动,这既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关爱,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正能量。

  然而,2014年的“重阳节”却在部分城市变了味,遭到了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批评与吐槽。

  “应景式”、“作秀式”、“突击式”的“扎堆敬老”,爱心跑偏,其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让人思考。

媒体实录与记者走访:

“扎堆敬老”尴尬了谁?

  先看一组新闻:

  据《江淮晨报》报道:重阳节原本是敬老爱老的节日,但合肥市晚晴老年公寓的茅奶奶却很不开心,不是因为这一天没人来看望茅奶奶,而是因为来看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一天,老年公寓里一共来了6拨献爱心的团队。于是,这一天,茅奶奶的头被梳了3次,指甲被剪了2次,脚被洗了3次,耳朵被掏了2次。同样,公寓里其他的老人也“受宠若惊”:陈奶奶的被褥被叠了3次;张爷爷的鞋子被擦了2次;洪爷爷和老伴所居住的房间被打扫了3遍,电视机至少被擦了6次……

  据《齐鲁晚报》报道:重阳节当天,济南市历城区军民家缘老年公寓先后迎来了4批“敬老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们进入老年公寓后就开始对每个房间逐一打扫,一些在老人眼中视为玩具或消遣之用的“宝贝”也被志愿者们当成垃圾“扫地出门”。待志愿者们走后,一些老人急忙赶到垃圾桶边将扔弃的“宝贝”找寻回来。听说又有志愿者前来,这些老人生怕“宝贝”再次被扔掉,于是便抓在手中,站在院子中等候……

  据《都市快报》报道:重阳节上午,4支由小学生和大学生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先后来到杭州市富翔老年公寓里,他们让公寓负责人将老人组织起来集中观看他们表演的歌曲、舞蹈等节目。刚送走一支小分队,随后又来一支,到了下午,一些老人听说又要看演出,于是反锁房门,拒不出门……

  再看记者的走访:

  南京金色老年公寓的负责人乔蕊告诉记者:“每年重阳节前后,我们的管理人员都超负荷运转,精神也非常紧张,呼啦啦一下来了那么多人,我们真担心老人身体和心理承受不了。我们非常欢迎爱心人士来看望老人,但敬老活动不能只集中在一天,希望爱心人士能够分开来、定期来,哪怕一个月来一回也行,不要只在老人节里扎堆活动。”

  与市区“扎堆敬老”相比,郊区的养老院、敬老院却显得冷清不少。记者在南京市浦口区顶山敬老院采访时得知,除了春节,当地民政部门会上门看望之外,其他时间几乎看不到“爱心团队”的影子,即便是重阳节这天也如此。究其原因,该敬老院负责人分析说:“除了因为乡村敬老院远离市区,位置偏僻,老人较少外,更多是因为来此献爱心的人和团队得不到媒体宣传,不能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赞誉。”

专家声音与现象剖析:

“中国式关爱”让爱心跑偏

  “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告诉记者,“扎堆敬老”的现象也不是今年才有,往年也都出现过,这样的周而复始,恐怕不能将其归结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的“爱心泛滥”了。他说:“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事实上,‘扎堆敬老’也是一种暴力慈善。”他解释,首先,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老人的想法和实际需求,引起老人反感和抵触的情绪。其次,一些敬老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为自己的企业打免费广告,让老人丝毫感受不到关爱,却更像是一种任人摆布的道具。

  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韩军魁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一天被洗三次脚,梳两次头,剪两次指甲,掏两次耳朵……想想这种情形,就让人哭笑不得。与其说是献爱心,莫若说是献‘闹心’。”随后,韩教授针对“扎堆敬老”现象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第一,“中国式关爱”活动让“爱心”变“闹心”。“扎堆敬老”的成因,形式主义是根源。敬老爱老,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到了现在,作秀味道越来越浓。更让人揪心的是,一些人连基本陪伴老人的技巧都不具备,献爱心反而帮了倒忙,而且,节日的扎堆献爱心和平日的“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强烈反差,使老人们的心理承受巨大落差,来去一阵风,大热又大冷。换句话说,“献爱心”的初衷是好的,但流于形式的扎推,让这种关爱变了味,如果不能做到身到、心到,那么会让一些老人不胜其烦,其效果与初衷南辕北辙。

  第二,往往成为不良厂商“挂羊头卖狗肉”的平台。我们相信大部分“献爱心”的团队是真情流露,值得称赞。但不可否认的是,重阳节前后,一些不良厂商将此节日视为“黄金平台”,打出“孝敬牌”,强力推出一些老年人产品,甚至利用子女的孝心来进行捆绑式营销。商家利用节假日搞产品促销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不严,一些不良厂商以关爱老年人为由推销产品,就很可能滋生诈骗行为,侵害老年人的权益。

  第三,公益组织和慈善事业的不均衡、不系统、不科学。“孝心”变成了“笑话”,体制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折射出献爱心未能做到常态化和均衡化。我国爱心服务体制远未成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化。目前我国有关养老、助残等公益事业的运行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完善,一些公益、慈善机构履行职能上还不完全到位,其管理模式尚不系统,也不太科学,对于公益慈善事业中的资源配置也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梗阻”。许多发达国家爱心服务做得非常出色,原因就在于规范的组织和引导。

爱心可以细水长流:

将“扎堆行为”转化为“持久行为”

  真正的敬老爱老,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更需要细水长流的用心坚持。要让老人们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必须将“扎堆行为”转化为“持久行为”。

  首先,要力克形式主义,讲求爱心敬老的效果。要想让敬老爱老活动回归本意,必须从思想观念上作出改变,敬老不能只停留在逢年过节上,而是坚持长期持久地将爱心真正传递给需要温暖与关爱的老人身上。建议养老机构在重阳节前后拒绝“扎堆敬老”的活动,而是主动和即将上门献爱心的团队提前坐在一起,研究制定符合养老机构自身实际的关爱行为,对于那些只是洗脚理发、剪指甲晒被子的团队成员,可以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让旨在“作秀”的人无机可乘。

  其次,完善相关设施与爱心方案。面对不图名、真关爱的“爱心志愿者”团队,养老机构应该主动和团队组织者商议完善相关设施和活动方案。比如开设老年人俱乐部、兴趣班、健身娱乐中心,也可以按期组织娱乐活动,让老人们彻底从精神孤独中走出来。这样,即使不是“雷锋月”、“老人节”,老人们也能享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此同时,媒体也应该少报道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活动,多报道一些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这样,“扎堆敬老”的现象自然就会淡化消失,对老人的关爱也能向持久化方向发展。

  最后,对于尊老敬老更加需要注重细节关爱。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在乎的不是那些物质上的奖励,而是精神上的满足,也许只需要找几个人陪他们聊聊天,听他们讲一讲以前艰苦奋斗的故事,就会让他们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过多的干扰反而会打乱生活的节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应当实现关爱老年人机构、人员的专业化,鼓励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养老机构开展非盈利性的敬老活动,如此,才能变“扎堆敬老”为细水长流。

  为老人们送去一份温暖与关爱,既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一份责任,又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应尽之义。规定老年节的本意,是要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并不是非要等到老年节这一天才去敬老爱老,否则则是一种爱心跑偏,不仅让老人内心得不到温暖,更让组织的各种敬老活动变了味。因此,敬老爱老需要每一个爱心人士,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多一点智慧,多一点灵感。

爱心宜细水长流,敬老贵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