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96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老功臣、老党员习开智1981年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用赤诚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丰富内涵。
一、严于律己,几十年如一日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洗礼,习开智老人倍加珍惜现在这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离休后,作为哈尔滨仅有的几名老红军之一、抗美援朝二等功臣,习开智老人拿着高工资,享受着老干部待遇,本可以无忧无虑,过着富裕、宽松、滋润的生活。但他没有选择这样,而是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每日粗茶淡饭,简衣素服,从不讲究吃穿住用。至今,习开智老人仍住在80年代的老房子里,家里的桌椅陈设,还是30多年前购置的,早年的木质门窗都已经老化。儿女多次提出为老人重新装修住房,都被老人严辞拒绝:“我已经习惯了,这样挺好,不要浪费了。”这么多年,老人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燥,没向党和组织提过任何个人要求。每年党组织慰问时都会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他都满怀感激,表示“我也没做什么,不要再拿东西了,我没有困难,组织上照顾得很周到”。甚至有些可以享受的待遇,他都婉言谢绝。不仅如此,老人对子女也从严要求,在6个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上,坚决不许子女向别人炫耀自己的革命经历,更不许子女依仗自己老红军的身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搞特殊化。如今,在老人多年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子女都已成长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先锋骨干。
二、爱党敬业,数载矢志不渝
习开智老人参加革命和工作多年,曾先后在中共中央机要处、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政法干校、黑龙江省监察委员会、松花江地委纪检委等单位工作和学习。这么多年来,无论组织上安排什么工作,老人都潜心钻研,全心投入,倾力工作。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做机要工作时,为适应保密工作需要,老人主动申请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唐子玉,与家人断绝联系6年。解放后,为便于工作联系,老人仍沿用“习开智”这一名字,至今也没有改回本名,不能与子女同姓。离休后,老人仍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每天通过收听广播、读书、看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哈尔滨的发展以及纪检监察工作动态是他乐在其中、必做的事情。尽管视力和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所下降,但老人多年来坚持记学习笔记,至今,已有30多本。翻开笔记,细细品读,字里行间,处处溢满了老人对党的事业的热爱和对纪检监察工作的关心。2013年中秋、国庆节到来之际,95岁高龄的习开智老人还与前来慰问的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姜国文交流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些想法,还就当时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建议。
三、无私奉献,倾心回报社会
文革期间,习开智老人曾在松花江地革委接受审查。那段期间,虽然经受了不少折磨和不公平对待,但老人从未动摇过对党的忠诚和信任,从来没有忘记过党的教育和培养.老人常说:“我有点儿文化,都是在部队锻炼出来的”.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语,饱含了老人多年来对党的感激和热爱之情。2012年建党91周年前夕,组织上为习开智老人等离休老干部增发了离休费。收到离休费后,老人当即向儿女表示要拿出一万元交党费。虽然女儿劝他:“组织上也给别的离休老干部增发了离休费,你这样做会让别人有压力,你再考虑考虑。”深思熟虑后,老人还是初衷不改,认为这么多年,组织上对我关怀备至,我交点党费是应该的。于是,老人毅然向组织上交了一万元党费,并递交了亲自书写的申请:“最近组织上给我加发了三个月工资,我特意拿出一万元交党费,由组织上照顾困难户,以表心意。”2013年,黑龙江发生全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哈尔滨周围县市的人民群众财产遭受重大损失。95岁高龄的习开智老人从报纸上看到相关报道后,心急如焚,立即委托自己的女儿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万元捐给受灾地区,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受灾地区百姓重建家园。从1981年离休至今,只要得知单位开展捐款捐物献爱心活动,习开智老人都积极踊跃参加。刚离休的几年里,他都是自己步行20分钟左右到单位,亲自表心意;后来身体健康不太好了,就由儿女陪同来;再后来,就委托子女替自己献爱心,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老人对党、对社会、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多年来,老人究竟向社会捐款多少,还不得确切数字,但左右邻里熟识多年的老邻居都说:“这么多年,只要听说邻居谁家有困难,习老都会热心帮助,出钱出力。可是对他自己,却很吝啬,从来不在吃穿用上讲究,很节俭。”
四、传承精神,践行不遗余力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挖野菜、吃树皮,穿破衣、蹬漏鞋,能活着已属不易。几十年艰苦的革命经历,在老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为此,每当家里的孩子们剩饭的时候,儿女们为他添置新衣的时候,邻居们丢弃旧物的时候,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过去的那些艰难岁月,不免要唠叨上几句,“不要浪费了,现在的人生活太好了,不要忘了过去”。离休这么多年,无论是参加锻炼、到医院看病、参加单位集体学习或是受邀做报告,只要有机会,老人都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身边的人们宣传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周围的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久而久之,老人已成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同事和邻居们的好榜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