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正日渐加深,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有你才幸福》《老有所依》等热播的家庭伦理剧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养老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引发了公众共鸣。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养老服务就占了一席之地。此前,各地也都在尝试、摸索,如何走出一条既顺应国情民意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养老服务新路径,“依靠子女,吃饱穿暖”的传统养老模式将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过程中渐行渐远。
养老窘境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7日刊发的《养老还需“医老”》一文提到,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之快,让政策与制度准备明显不足,未富先老带来很多养老困境。失能、空巢老人生病了谁来照料?这是一道让人棘手的难题。送去养老机构吗?现实中行不通。有媒体称,一些热门养老院要排100多年才能轮上。同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大部分机构不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且离居民居住地较远,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各地推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大多停留在给慢性病人查血压、测血糖等基础性免费服务上,仍没有开展入户诊疗服务,也没有明确的费用支付办法。那么,养老机构能不能解决医疗问题?据调查,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民办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公益养老院两大类。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老年养护床位偏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
新华网2014年9月23日的文章《中国养老困局难解 老人:不知十几万够不够入土》指出,条件好的养老院,住不起;儿女轮流照顾,不实际;以房养老,不划算;请保姆,没地住。比如一个月退休金总共5000元的郭嘉豪和老伴秦铃,在北京这座城市已不知道如何养老。“我家只有两间小房,请保姆肯定没有地方住的,而且一个月保姆费需要3000元左右,我觉得负担不起。”老人告诉记者。郭老4个儿女都是干体力活的,挣得少,工作时间长,让他们每天轮流来值班照顾不现实。养老院高昂的各种费用更让郭嘉豪夫妇望而却步。就算是抵押房产养老也没那么容易,老一辈的传统观念是要将房子留给儿孙,以备不时之需。在记者离开前,郭嘉豪说:“我不敢生病了,不能再给孩子们添负担了,家里的十几万元够我和老伴入土吗?”
新招迭出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4日的文章《养老,杭州推出“喘息服务”》提到,杭州市西湖区政府花钱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或是请专业人员去家中照料,或是把老人接到养老院照看,既让家属喘口气,也让老人康复得更好。照顾护理失能老人满一年及一年以上的西湖区家庭,就可以申请这项“喘息服务”。除了日常照护外,专业人员还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以减轻失能老人家庭内部的照料负担,提高照护水平,提升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西湖区的“喘息服务”,按服务地点、服务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构“喘息服务”、居家“喘息服务”两种。
光明网2014年11月13日的题为《子女养老人可领“工资”》的文章提到,从今年10月开始,南京市对五类养老服务对象实行新的服务补助政策。子女亲属愿意在家照顾这五类老人,每月可领取政府发给的300元(照顾半失能老人)或400元(照顾失能老人)的服务费用。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处处长周新华介绍,新政策针对的“五类老人”是指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的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他还指出,推行“家属照料型”居家养老方式的初衷:一是鼓励亲情服务,引导亲属花更多时间照料老人;二是为了弥补当前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不足,多渠道拓展养老护理员队伍;三是“五类老人”家庭多为经济困难户,给予照料者“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不过,这份工资也不是轻易就能拿到的。首先,家里老人得符合“五类老人”的条件;其次,负责照顾的亲属得经过专业养老机构的培训,还要纳入管理、进行考核。
中国网2014年12月3日的文章《商务部民政部发布公告鼓励外商在华设立养老机构》称,日前,商务部、民政部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等有关事项发布公告指出,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的企业化改制,改制过程中应妥善处理职工利益维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问题。鼓励外国投资者发展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开发优质养老机构品牌。外商投资营利性养老机构与国内资本投资举办的营利性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7日刊文《公建民营走出养老新路》指出,作为天津市第一家“吃螃蟹”的养老院,位于武清区徐官屯街的武清第二养老院已经以“公建民营”的方式运营了大半年。据天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丁俊全介绍,所谓公建民营养老院运营模式,指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再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国有资产不流失、公益养老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丁俊全将养老院公建民营的目标概括为三句话。如何避免养老院高标准“公建”之后被“民营”成高收费的养老公寓,是决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1日的题为《上海将建养老需求评估体系》的文章提到,上海将建立养老服务需求统一评估体系,以保证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从而实现“医养结合”。该体系旨在通过形成统一的需求评估受理渠道,整合社区居家医疗护理、机构养护和老年护理医疗资源,减少“急惊风遇上慢郎中”型的服务错位,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各类服务合理匹配。据悉,今后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承担社区内医养结合的责任,在继续做好原有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将为住养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未来期许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1日的文章《养老服务,明天会怎样》称,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对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养老模式有明确的定位,居家养老仍是基础,同时优化社区的养老功能。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应该立足于满足老年人不断产生和增长的各种需求。在健康需求方面,除了必要的诊断治疗需求外,老年人还存在着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多方面需求。
优化管理模式、改进并提高行业标准。一方面是调动更多的民间资源进入老龄产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优秀的、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力量进入之后,除了带来充裕的资金和优质的资本运作外,更为重要的是优化养老服务业的管理模式、改进并提高行业标准、培养大批具有先进理念的管理人才。
新华网2014年3月11日刊发的《中国式养老,路在何方?》一文中,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树芬提出,针对养老人才短缺问题,应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开展职称评定,使服务老人成为一项有尊严的体面工作。此外,要加强老年护理人员专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给予相关补贴,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的文章《养妈只靠自己吗》提到,现代社会,多方元素正不断注入,“居家”的概念正在延伸、丰富。社区,可以成为广义上的“大家”。一方面它承担了部分家庭照料的功能,给子女减压;另一方面也让老年人走出家门,重建归属感,可以解决老来孤独等难题。志愿者也加入进来,成为新的“家庭成员”,走进社区、走进空巢老人家中,或是给养老机构做义工,或是帮着老人买米买油,或是陪着老人说会儿话。政府更有用武之地,如购买服务,做好社区机构、志愿队伍的孵化器;发挥托底作用,给困难家庭以扶助;主动作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引导养老服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等等。
链接:国外养老现状
德国:养老院和幼儿园做邻居。与我国情况不同,德国的爷爷奶奶很少帮忙照顾孙子辈,很多老人选择去养老院养老。因此,德国是欧洲养老院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德国幼儿园却数量稀少。最近,德国各地纷纷推出一种“一老一小”项目,鼓励幼儿园建在养老院旁边。在汉堡一家名为“护理和居住”的养老院里,住着215名70岁~90岁的老人,而他们的“邻居”是80名6个月~6岁的孩子。据统计,居住在“一老一小”养老院的老人,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明显好于传统养老院中的老人。目前,德国境内已有近百所幼儿园建在了养老院旁边。
澳大利亚:有很多养老村。据统计,澳大利亚300万超过65岁的老人中,有近10%的人住在养老村。因为这里的老人们不但能得到精心照顾,还能经常参加聚会,生活丰富多彩。与封闭的养老院不同,养老村与普通的开放式生活社区相似,公共区域里配备了花园、图书馆、公共活动室、商店等设施。虽然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养老村可以不提供医疗服务,但大部分养老村都会为老人定期组织体检或请知名医生来为老人诊病。除了公共设施外,每一位老人在养老村都有自己独立的“家”。“家”最高为两层,地板全部采用防滑材料,厨房中没有煤气管道,只有控制最高水温的电磁炉。而且,每间卧室和卫生间都设有紧急呼叫按钮,老人发生意外时按下按钮,24小时值班的服务站工作人员就会前来帮忙,保证老人的安全。
美国:托老所,照料老人日常生活。美国的托老所分全托和半托形式,多数老人会选择半托,即像幼儿园一样,早上由家人或托老所的工作人员将老人接到所内,像小朋友一样,接受照料,享受托老所里的各项娱乐、活动设施。同时,还有专门的营养师帮老人吃得健康,也有专门的健身教练帮老人进行锻炼指导。进托老所之前,老人们会对它进行一系列调查。同样,托老所对老人年龄也有一定限制,一般在60岁以上。托老所所需费用由政府资助和社会、教堂捐助。老人所交的费用没有具体标准,按老人的经济状况而定,从每月1000美元到1万美元不等。
芬兰:深受老人欢迎的家庭服务。在芬兰,社会福利部门会根据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为年满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家庭服务。家庭服务首先要确保老人的个人卫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早晚洗漱、剪指甲和洗衣等;其次要保证老人的营养摄取,包括准备早餐和热饭,必要时餐饮公司会将每天的饭菜送到老人家中。此外,家庭服务人员还为老人办理银行、邮局的相关业务;卫生保健部门还可以向老人免费租借包括浴凳、手杖、助步车、轮椅等在内的辅助器械。家庭服务的收费由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工作量以及老人收入水平而定。接受服务的老人只需根据自己养老金和退休金收入的多少,交纳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收入越低,需支付的费用越少,其余部分的费用则由市政福利部门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