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宜黄境内的一条小河。

从县城出发,逆黄水而上,步行约二十华里,便有一段人工开凿出来的山石小路。小路一边是山峦,另一边紧挨着黄水,有石柱铁链栏杆护卫着。跨路而立的一座亭楼小巧玲珑,横匾上书:“黄水南来第一楼”。

黄水南来,就是指黄水从宜黄最南边的那片山区而来。

宜黄最南边的那片山区,山上都是松树、杉树和叫不出名字的阔叶林木。山上的野花溢出浓郁的馨香,虽然朵儿不大,却是五颜六色。野草遍地,都挤到路边来了。正在生长的是嫩芽和幼苗,而新竹是强者,静立一时,就往外钻,撑开根上的笋衣,露出周身绿中泛蓝的身躯,还罩着一层青嫩的绒。小溪清澈见底,潺潺流向远方。

宜黄最南边的那片山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有记述:“我得以先打其西路于宜黄南部山区,一举消灭李明、陈时骥两个师……我又消灭其一个师于宜黄南部山区”。所记述的是1933年春天,发生在宜黄南部山区黄水流域的黄陂战役和东陂战役,红军全歼国民党第五十二师、第五十九师、第一十一师,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陈毅有诗云:“千崖万壑供野宿,羊肠小道关津迷。夜半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须眉。工农儿子惯征战,四破铁围奇中奇。”

从西华山麓流出来的黄水,全长164华里。黄水虽然是小河,却不能小视。据史料记载,黄水孕育的宜黄腔久负盛名。在明末清初时曾称雄于江浙,清代乾隆年间流行到了首都北京。戚震的《京华百六竹枝词》其中一首云:“宛转珠喉服靓装,弋腔秦调杂宜黄。银官去后湘云老,断肠词曹粉署郎。”宜黄腔就是二黄腔,宜黄腔形成了宜黄戏,宜黄戏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黄水并没有被大山捆住,也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在深山老林,黄水用匆忙的足趾,推动着水碓,也骚动着山里的晨昏,便有一支没完没了的、单调而寂寞的歌,抒发着山里人世代沉重而坚定的情感。在比较平坦的地方,黄水或负排驮木,或灌土浇畦,或供人们冲澡洗衣,乐而不疲。在观音山水库,黄水轻漾涟漪,

摆弄鱼群,积蓄了力量之后,勇敢地冲出闸门……

         一大片一大片田地,仰躺在光辉朗耀的阳光下。牛儿悠闲地啃草。小水渠在田野里蜿蜒,沐浴着阳光,像一条明亮的玻璃带子。远山墨绿,空气清新,一派祥和与安宁的景象。那么,黄水还要到哪里去呢?会流进长江吗?会流进大海吗?会去追赶冉冉升起的朝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黄水是流淌的黄水,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