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关节炎,骨折;胃炎、溃疡病;糖尿病;心绞痛;中风和癌症等许多疾病都可以诱发老年人疼痛的发生。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有80%的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疾病,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更易诱发疼痛。许多老年人常年都生活在各种疾病的疼痛之中。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社会的负担。对于身体上的疼痛,我们一直都很被动,以致让疼痛牵着鼻子走,其实,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强大,再加上科学的心理调试,我们完全有可能“化疼痛为力量”。

             疼痛假象,心理作用在捣鬼

传统观念认为,疼痛总与损伤联系在一起,身体遭遇了多大的损伤就会有多大程度的疼痛。但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学证据表明:痛觉与刺激强度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疼痛假象。头晕、胸闷、肠胃不好……不少老年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身上东痛西痛,但去大医院检查,却什么毛病也没有。

     市区的鲁女士今年65岁了,似乎成了疼痛的靶子。她不仅每天闷闷不乐,而且一会感觉胳膊疼,一会感觉腿疼。一次甚至半夜爬起来把老伴叫醒,哭着说自己心脏疼。吓得老伴连夜把她送进医院。医生说鲁女士心脏很健康。可没过几天,她又无精打采起来,躺在床上感觉浑身疼得起不来了。后来,她先生咨询了心理医生,才发现这都是假象,是抑郁心理造成的疼痛。

有资料显示,在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心理引起的。这类人抑郁不重,例如,总是提不起精神,整天郁郁寡欢。但是,他们对疼痛的感觉却持续而顽固。一般来说,抑郁性疼痛患者开始大多表现为头痛,当抑郁程度恶化时,身体其他部分的疼痛也随之而来,例如腰疼、腹痛等,甚至发展成像鲁女士这样,觉得内脏疼痛。

既然很多时候疼痛是个假象,那我们完全可以透过假象看到疼痛的真实面目,不过就是心理作用。但要想识破假象,那就得及时和家人、医生沟通,把自己最真实的感觉说出来。但作为老年人,我们是不是都很情愿说出自己的疼痛呢?

           面对疼痛,老年人容易陷入“忍”字误区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愉快,避免痛苦,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老年人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练,内心的容忍度和自尊心都比较强。尤其在面对疼痛时,老年人似乎更有忍耐力。但这却让他们进入一个心理和治疗上的误区。

王女士今年刚满60岁,可她的颈部、腰背部疼痛已经有30多年了。年轻时,她自认为身体好,把家里活全包了。一次铺床单时,只觉得后腰一紧,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腰部顿时就不能动了。家人赶忙把她扶到床边,让她慢慢躺下。由于是夜里发生的事情,她不愿意麻烦家人去医院急诊,心想,闪了腰,休息休息就好了。半夜,她实在不能忍受疼痛,就偷偷地服用止痛片。接下来一周是比较难熬的,王女士原本就是一个言语不多、吃苦耐劳的女性,看着家里有活要做,她却无法安心躺在床上休息,常常趁着老伴外出之际,勉强地去做一些事情。后来随着疼痛的次数越来越多,王女士的心情也变的烦躁不安。家人觉得问题严重,劝她来医院诊治。

从年龄来看,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将疾病的发生归结于衰老所致,所以,对于自身的疼痛感,不像年轻人那样表现出强烈的焦虑,这妨碍了他们因疼痛而及时就医。再加上受传统文化背景中“忍是美德”的影响,似乎老年人不能忍痛,会被人冠以“意志不够坚强”的名声,甚至还被人笑话。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试图减少疼痛带来的严重性,比如癌痛对病人来讲可能意味着病情的加重和复发。病人有时候采取逃避的心理状态对待疼痛的出现,不愿面对自己存在着疼痛。

在家里是这样,在医院时,老年人有时感觉做一个“好病人”会得到医护人员更多的照顾。所谓的“好”,是指在病房里安静地躺着,不大声说话,不乱发脾气,举止优雅。他们认为,过多的抱怨会使医护人员厌烦。同样的原因,他们可能也不愿意告诉医护人员疼痛治疗的不足,他们认为,疼痛是疾病和治疗的必然结果,控制疼痛是不现实的,希望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治病而不是镇痛。有专家表示,忍痛不仅不利于疼痛的减轻,还会加重病情。

                  减轻疼痛,有哪些“心药”

面对生理上的疼痛,我们首先就想到了药物,但止痛药物只能缓解表面上的疼痛,对于疼痛的的心理因素,我们考虑甚少。有过疼痛体验的人们都知道,最常用的止痛药就是阿司匹林,而在国外有医院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把阿司匹林和外形完全一样的淀粉片混在一起发给病人时,不论服用的是药还是淀粉片,他们竟然几乎同样有效。这说明,如果我们找到了“心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外用药的剂量,而且还能够缓解疼痛,改善机体的功能。

“心药”之一:信心。老年人要自信地面对疼痛,有疼痛就说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就医。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医生的要求,如饮食需要考虑营养均衡和营养禁忌等等都要积极配合。再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合理参加文娱活动、体育活动,让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疼痛的消极情绪一扫而光。优雅的环境,美味的佳肴,舒适的治疗环境等等对患者的心理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信心,就是引导老年人战胜疼痛的神奇力量。

    “心药”之二:耐心。慢性疼痛的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常常会表现的暴躁,遇到事情就会大发雷霆。对于这种无常的情绪变化,家属要给予理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给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家属不要和患者争吵,要用深切的理解与真心去感染患者,多与患者聊天,劝导他们敢于面对现实,积极的配合治疗,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有害的心理因素。在平时多讲一些身边积极向上的事例,去增强患者的承受能力,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心药”之三:关心。老年患者的情感很脆弱,他们要求被尊重被重视,而医生必须深刻理解他们的痛苦并愿意分担他们的痛苦。医生态度的和蔼,关心的话语,都能使老年患者感到温馨、安全、可以信赖,从而精神情绪放松,也就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效果。对护理人员来说,就更不能嫌麻烦,要经常和老年人聊天,说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一般的老人都盼望着家人来探望,护理人员需要潜意识地告诉家属经常来看望,不要让老人孤单单地在医院里等待。对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护理人员要加倍地照顾,因为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社会的关爱。老人们的生活也许有些古板,对待一些问题有些固执,要尽量去理解、谅解,照顾他们的习惯,以便加快他们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