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络上爆出一则关于咱们山东德州的微博消息。消息称,博主在德州看见一辆价值上百万元的崭新保时捷车,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保时捷的挡风玻璃上赫然插着“廉政调研”的标志牌。跟着消息一齐出现的,还有该豪车和标志牌的特写照片。

开着豪车搞廉政调研,这是唱得哪一出?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不到一天时间,消息转发量超过20万,接着,新华网等近百家媒体进行了转载,全国众多媒体跟进报道,网上质疑声遍布:“都开这么豪华的车了,还叫哪门子廉政?”“现在还有好多孩子连午饭都吃不上,好多孩子还在步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学,好多人一得病就破产,而搞廉政的人都开上百万的保时捷了,这个耳光扇得好响!”

虽最后经德州市公安局调查证实,该车系济南私人所有,非公车;德州市纪委、山东省纪委也声明从未制发过此标志,这一事件从头到尾就纯属一闹剧。但其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短时间却很难消失。

其实,德州“豪华廉政车”的真假很容易查证,只要到交通部门查一下该车的挂牌主人是谁就可以了,可为什么依然掀起了这么大的风波呢?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起近几年发生的类似事件,他们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即:网络谣言正在扭曲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网络谣言在扭曲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就目前来看,网络的正面影响虽然不少,比如让我们可以相对更畅通地表达民意,监督政府;让我们可以更便捷地交流信息,传递爱心;但其负面影响更不容忽视,就如同上面提到的德州“豪华廉政车”事件一样,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社会秩序、社会心态和正常生活。

    “家”人一定还记得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郭美美”事件。事件起因于郭美美的一条微博:“今天小白限行,把小MINI开出来溜溜,开着有点不习惯。”随着这条微博,网络“有心人”发现,这个自称“住着大别墅,开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微博认证身份竟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于是,在网友的关注、“人肉”搜索下,中国红十字会被迅速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最后经过证实郭美美并非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也没有关系,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形成了一场严重的慈善信任危机。据民政部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社会捐款降幅接近51%。而且至今,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仍未消解。一条微博“火”了郭美美,却让那么多亟待救助的群体因红十字会的危机而陷入困境,这样的代价,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如果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是对社会主流团体组织的不良影响,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引发的则是老百姓的恐慌。去年10月底,一网名为“冷血”的网友在玉溪人气最高的网站上发布了一条求证帖:“听闻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震中为通海九街,时间是116日,求证。”这条帖子本来只是反映了坊间关于地震的传闻,但一经发出立即激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当地民众不禁联系到之前云南省减灾委发放“防灾应急包”这一事实,不安情绪陡然增加,你传我论,最终成为谣言,接着陆续有人逃离玉溪。113日,官方通过手机短信发布了辟谣信息,但谣言并没有完全散去,当人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等到116日过去后,谣言终于终结。

网络谣言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早在2008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时至今日,这个“集散地”和“放大器”的作用已发挥到了极致。只不过,有的时候,放大器变成了“哈哈镜”,导致了网络信息的扭曲化。这里面,主要是由网络自身的特点和网民的不正当使用决定的。

首先,由于发布网络信息的门槛过低和网民身份的虚拟化,造成了小道消息的大行其道。互联网是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有一台电脑,联上了网,不管你是男女老少,权贵还是百姓,你都可以到各大网站注册发帖。另外,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不是以实名出现的,这就使一些网民放松了自我约束力,各类信息不经过滤、不计后果,甚至把刻意制造的谣言发到了网上,以致最终造成不良后果。

其二,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已充当了社会转型期公众解压阀的作用。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贫富差距、医患关系、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亟待寻找情绪发泄的出口,更有一些怀有不正当目的的人想利用这些问题制造谣言,而互联网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再加上人类固有的同情弱者、跟风从众等心理,从而导致了信息最终的不对称传播。

其三,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中国已经拥有网民5亿人,也就是说每不到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网民。这意味着,网络已经使一个国家或者说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个村子,村头老李有个什么事,不出几分钟,村尾的老张就知道了。网络消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就是这么快这么大。当然,我们都清楚“三人成虎”的意思,所以,当一个信息经过成百上千甚至是上万个人传播后,这个信息最后成了什么就不好说了。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网络微博的出现,使得当今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无论谁遇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极方便地用手机拍下、录下然后发到网上。所以,网络时代无秘密,当然,也正是由于看见的不一定就是对的,才导致了德州“豪华廉政车”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具有信息的生成发酵作用。即使芝麻大的事情,经过网络的传播发酵后,都有可能成为举国关注的舆论新闻,如果是正面的舆论还好,如果是反面的舆论,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估量。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信息

据统计,目前我国50岁以上的网民占了总网民数6%60岁以上网民占了2%。虽然,老年人这个群体,不是我国网民队伍的主力军,但每位老年人都处在网络信息的包围中,而且正是由于对网络这个发展迅速的新生事物不是那么的了解,才更容易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或者网络谣言。同时,老年人在社会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家庭中,是见多识广的长者,老年人对某个事情的看法,对信息的传播,比社会上其他任何一个群体都更具有影响力,也更容易使人信服。所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年人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信息至关重要。

那么,老年人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谣言止于智者”,是说谣言到了有智慧的人那里就止住了。为什么?因为有智慧的人不会轻信谣言,更不会传播谣言,面对谣言,他们会先进行理智的分析判断,确定真假再说。这句话对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同样适用。只有面对网络信息,不轻信,不盲从,理智分析,谨慎传播,才能使自己和他人免受其扰,免受其害。

另外,老年人面对网络信息,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也极为重要。什么是“意见领袖”?就是在舆论面前不盲从,有自己正确的分析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在舆论面前,可以有力地影响身边的人,以扭转舆论。举个简单的例子,面对群体性暴力事件,如果想使事态扩大化,一句“大家掀警车,砸了它!”这事就大了,如果告诉身边的人“不能这么做啊,这是违法的,我们应该采取合法措施来表达诉求。”就会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网络虚假信息也好,谣言也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它的态度,是煽风点火还是抵制。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抵制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吧,从我做起,让这个社会更纯净一些,美好一些。